撰稿 / 信海光(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汽车终究不是快消品,是用户的“长期伙伴”。图/IC photo
在燃油车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汽车行业遵循着“一年小改款,五年大换代”的发展节奏。然而,随着电动化时代的到来,这一节奏被彻底打破,“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已成为行业的新常态。部分品牌甚至更为激进,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便连续推出三款新车型,令人目不暇接。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了这一汽车“快消化”的新现象。技术迭代无疑是行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产品迭代过快,对于用户、厂商乃至整个行业而言,都未必是福音。
汽车短期内不会成为“快消品”
尽管迭代速度加快,但汽车终究不是快消品。汽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与高耐用性,它是用户的“长期伙伴”,需要陪伴用户应对各种复杂路况与恶劣环境,承担起守护用户安全的重任。
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汽车成为“使用一段时间后即可丢弃”的快消品,显然还不具备现实条件。因为,这需要满足一系列复杂的前提:技术上,车身、电池、电机、芯片等必须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如同电脑配件一般,坏了或落后了可以快速更换,而非整车淘汰;生产上,需要实现极高的自动化水平,使汽车制造变得高效,单车生产成本显著下降,从而支撑“快消”的频率;同时,电池寿命问题必须得到彻底解决,更换成本极低;软件升级应能完全取代硬件迭代。
此外,经济条件也是重要因素。汽车价格需极度平民化,均价只占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二手车市场需高度发达,能够快速消化快速贬值的车辆;汽车金融工具需更加普及,降低购车门槛。
社会与观念条件同样不可或缺。包括出行方式的重大转型,环保与回收体系的健全,以及消费者心态的转变等。
显然,以当下中国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还不支持汽车走向“快消化”。汽车依旧会保持其“耐用品”的核心属性,成为家庭长期持有的重要资产。
汽车迭代已超出技术发展速度
尽管条件还不具备,但汽车产业却出现了“快消化”的倾向。这背后恰恰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某些深层矛盾和转型特征。
新能源汽车崛起初期,就有人将生产智能汽车与生产智能手机进行比较,认为未来造汽车将如同造手机一般简单。确实,新能源车在摒弃传统发动机之后,主体结构无非就是系统+电机+电池,与手机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造手机的华为、小米等都纷纷涉足汽车生产,雷军甚至表示:“现在造车比当年造手机容易很多。”
在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汽车产品的迭代速度。这是产业进步的表现,也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现在汽车“快消化”所反映的却是产品迭代过快,已完全超出了技术发展速度。部分企业一年之内推出的新车型数量可达十几款乃至几十款,但销量却无法跟上。为了快速推新品、降成本,个别企业甚至降低了产品的环保要求。
这反映出整车厂商在新能源车时代打法上的不适应。过去依赖单车高毛利+长生命周期的模式已难以维持,而在新能源格局下,价格战和规模战迫使车企不断推新。
某种意义上,当前一些车企在学习手机厂商的打法:快速上新、型号分层、以规模摊薄成本。但结果却是消费者和二手车市场一起承受了“快消化”的后果。
严防车企借“快消化”动歪脑筋
过去上百年,传统汽车基本上没有大的产品变化。但新能源与智能化却为新能源汽车带来了强烈的代际差。电池续航、智能驾驶芯片、车机系统等每隔1—2年都有明显提升。这导致消费者对汽车的“心理寿命”缩短,即使已购车辆本身尚能使用,但对比新车的各种新功能,也会觉得“落伍”。
这反过来促使汽车厂商抓住这种心态不断推出新品。而这其实也是手机产业的一种营销手法,但造成的实际后果就是产业内卷加剧。
另外,电池技术、补能体系、智能驾驶法规等都在快速演化,这使得新能源车产业链也必须快速变化,导致“过渡性”产品过多,也造成了“快消化”的假象。
因此,所谓汽车“快消化”,本质上是智能化和新能源转型加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幻象。这既反映了产业尚不稳定,也说明消费者和厂商都在探索新的价值平衡。
产业仍在洗牌期,导致产品寿命被迫缩短;厂商内卷严重,车企通过快速迭代维持热度,导致市场透支;消费者心态转变,导致对汽车产品的定义向电子产品靠拢;二手车市场承压,残值率快速下探,导致消费者产生“快消化”错觉。
种种原因叠加,使汽车市场看起来正在走向“快消化”。但最终,汽车市场还是要回归本质。
在当下,对消费者而言,需克服“新品焦虑”的绑架,理性购车。对车企而言,要克服市场短期诱惑,与其搞“海量上新”,不如潜心打造精品,深耕技术创新。对行业监管而言,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守住底线,严防车企在“快消化”假象面前动产品品质的歪脑筋。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