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岗,许多人并不陌生。当年有‘五马进京,一马当先’的说法,高岗便是那个‘一马当先’的人物。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如流星般短暂,陨落后便鲜少被人提及。
高岗有两任妻子,首任妻子杨芝芳是父母包办的婚姻,第二任妻子李力群则是自由恋爱所结。高岗的六个子女中,有五个是李力群所生,唯有长子高毅出自杨芝芳。
尽管身为高岗之子,高毅的人生轨迹却与父亲并无太多交集。高岗对他最大的影响,或许便是让他在少年时期获得了前往苏联的机会。
在刘志丹等人主导陕北革命时,高毅与母亲杨芝芳在陕西横山的老家险些被地主卖掉。幸得高毅的舅舅及时出手,将母子二人送走。
陕北根据地建立后,母子二人来到瓦窑堡。杨芝芳在此正式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当地的被服厂厂长。她带领延安的妇女干部一起买布、染色、剪裁,最终将布料送到群众家中制作衣服,部队的大部分服装均由她负责解决。
因此,杨芝芳多次与毛主席、周总理见面。党对她的贡献予以认可,而高毅来到延安后,也被送入小学读书。
1939年,周总理骑马摔伤,不得不前往苏联治疗。陈伯达的儿子、陈昌浩的儿子以及刘氏兄妹,外加高毅与孙维世,一同随周总理赴苏。
抵达苏联后,几人被安排在第二国际儿童院读书。他们经历了卫国战争,但因年龄尚小,并未上战场,而是从事一些后勤工作。
那段日子异常艰苦,苏联的情况并不比中国好多少,食物需要供给,肉蛋奶十分稀缺,几乎天天吃不饱。然而,高毅都坚持了下来。
1947年哈尔滨解放,高毅回到哈尔滨,在哈尔滨工大预科学习。由于长期在苏联生活,他的中文说得不太好,后来也一直如此。他与妻子在家中甚至讲俄语,过着‘苏联式’的生活。
在哈尔滨停留一年后,高毅再次回到苏联读大学。当时,他与其他20名烈士子女及中央领导人子女一同前往苏联。
由于是1948年出发,共21人,因此被中央称为‘4821’计划。这21人在中苏交恶后,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挫折。
直到1951年,高毅才在父亲的要求下提前回国,进入哈工大继续学习,准备早日投入国家建设。
在此期间,高毅结识了后来的妻子宋丽达。宋丽达的父亲早年闯关东来到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不愿被日军统治,因向南跑不了,只身向北来到苏联。
他后来加入苏联红军从事情报工作,‘八月风暴’行动后,来到哈尔滨公安局工作,并留在中国。
宋丽达为其父和苏联俄罗斯族妻子所生,有一半的俄罗斯血统。两人结婚后,由于高毅的特殊身份以及宋丽达的家世,他们承受了双倍的挫折。
高毅的母亲杨芝芳在1938年就与丈夫离婚。由于与毛主席、周总理的特殊关系,她的生活一直相对平稳,但对儿子的遭遇也无能为力。
后来,高毅和宋丽达被送到咸阳纺织厂工作,与其相关的很多技术人员都因为他们夫妇成为了工人。
这段生活对于两人而言,反倒是一种心灵上的升华。他们没有什么怨言,认为都是建设祖国,在哪里又有什么区别呢?
工厂里的工人们朴实无华,对高毅夫妇很友善。宋丽达的父亲有苏联情报部门的经历,因此在中苏关系存在裂痕时遭到审查。
这种审查其实是正常的,因为他从事的是日本情报工作。1971年审查结束,他也被恢复了原职。
宋丽达和高毅当时也受到了审查。宋丽达被审查时只说自己当时还是小孩,不知道父亲在搞什么。
那时有工厂的老师傅来扒窗户对她说:‘丽达,你不能寻短见,也告诉高毅,都要挺住,记住我的话,我们支持你!’
宋丽达的母亲当时在苏联,弟弟妹妹也都在苏联。家人来信告诉宋丽达,说在苏联都已经安排好工作了,欢迎她随时回来。
中方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去留自愿。但是选择留下,就要接受审查,什么时候查清了什么时候才算完。
然而,高毅的身份特殊,他走不掉,哪里都不能去。宋丽达不肯自己走,一方面放心不下高毅,一方面也放心不下父亲,便回绝了在苏联的家人,留在了国内。
宋丽达的父亲后来查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宋丽达一样只能留在咸阳,这是高毅的原因,他依然哪里都去不了。
直到1979年,高毅才在中央领导的批示下,回到了北京,并被安排进入市科委电加工研究所工作。
当时,‘4821’的同学们,有的成为了总理,有的成为了部长,有的军衔是上将。以旁人的眼光来看,高毅是‘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是高毅却怡然自得,认为健康就好,他早已看开。
晚年退休之后,高毅没有什么爱好,平日里很少出门,电视就是他的命根子。
组织上给他安排的住处不小,院子里还有游泳池,但高毅也不用,一看电视什么都忘了。宋丽达拉着他晚上下楼走走,他也不去,只言道:‘你去就好。’
宋丽达有时生气了,便骂他,他也不说话,笑笑就过去了。
‘4821’中,高毅的一位表哥也跟着一起去了苏联,回来后同样是郁郁不得志。两人退休后,一个七十多,一个八十多,表哥时常还来高毅这里发牢骚,高毅也只是听,不愿意说话。
他自己后来说:‘过去的就要过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这一批孩子去了苏联,有一个和平宁静的童年,已是知足了!’
‘4821’的同学们一起聚会是高毅最开心的时候,大家都清楚他的为人,不说过去,但是却接受他这个朋友,他次次不醉不归。
他的故事,没有太多人知道。有人来采访他,他也不愿意接受,总是借口自己中文不好,能推掉就推掉。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知道这些故事,是因为后来宋丽达劝他接受了采访,只是多数时候,也是宋丽达说,他就是干坐着。
他是一个很容易知足的人,从不对生活要求太多,也不会抱怨。比起当年同去莫斯科的刘允斌和孙维世,他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他也总是这样说。
2019年,高毅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