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程圈内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不少业内人士甚至因此难以安睡。这股紧张情绪的源头,正是招投标领域即将展开的倒查行动,且倒查期限从原先的3年延长至了13年。
为何是13年,而非12年或14年?这一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时间回溯到13年前,即2012年。这一年,国家发生了几件举足轻重的大事。
首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国家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与反腐倡廉的新阶段。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为后续的招投标监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次,2012年也是招投标制度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招投标活动逐渐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再者,这一年还是全国推行全流程电子招投标的重要节点。电子招投标的普及,使得所有与招投标有关的操作活动都留下了可追溯的痕迹,为大数据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可能。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招投标倒查13年的决定显得合情合理。从2012年起,所有招投标活动都纳入了监管视野,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难以遁形。
那么,招投标倒查究竟查什么呢?很多人可能认为只是查处围标串标的投标公司和参与人,但实际上,倒查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具体来说,倒查将涉及以下方面:
1、招标人:是否存在违规招标现象,如设置歧视条款规避排斥其他潜在投标人,或为特定企业量身定制招标文件,甚至虚假招标等。
2、投标人:是否违法围标串标,是否有行贿内定中标的现象,多家企业是否共用同一IP地址制作并上传投标文件,是否存在挂靠资质、违法分包等行为。
3、中标后:是否签署了阴阳合同,是否存在“低中高结”偷梁换柱的情况,合同金额与实际支付金额是否出现严重背离等。
4、评标专家:是否存在不公正履职现象,是否泄漏信息帮助特定投标人谋取中标等。
5、代理机构:是否参与了串通操作,是否给内定中标人提供了信息帮助其中标,公司资质等级是否造假等。
6、监管部门:是否存在玩忽职守、违规干预招投标正常进行等行为。
由此可见,招投标倒查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群体或行为,而是对所有与招投标活动相关各方的人和事进行全面审查。
当前,招投标市场乱象丛生,一个项目投标人少则几百家,多则几千家甚至上万家。在这样的环境下,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然而,随着相关部门对招投标领域整治工作的重视,以及鼓励举报违法围标串标行为的奖励措施出台,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将无所遁形。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做工程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多拿项目多中标,但前提是必须合法合规。违法违规谋取项目的行为并不可取,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