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成毅主演的武侠剧《赴山海》因播放量大幅下滑引发关注。据灯塔数据显示,该剧自播出以来,播放量从峰值6958万跌至5750万,跌幅超过17%,弃剧现象明显。究其原因,剧情拖沓、人物塑造单薄成为观众诟病的主要问题。
剧情节奏失控:生死关头插科打诨
以第十五、十六集为例,萧家面临灭门危机,但编剧却安排大量冗长哭戏和无关支线。萧秋水临死前,剧集用五分钟闪回萧家人团聚场景,本应聚焦母子情的记忆点,却被其他角色抢戏。例如,与萧家无血缘关系的雪玉站在C位,甚至比主角母亲孙慧珊更靠前,导致母子情深的冲击力被削弱。
更离谱的是,萧秋水“死后”,剧集未及时推进救援主线,反而让萧秋水与四个小丑式角色插科打诨。这种安排如同“家中煤气泄漏却玩木头人”,彻底消解了紧迫感。观众直言:“剑庐内滴水贵如油,剑庐外眼泪遍地流,角色自我感动,观众却毫无共鸣。”
人物工具化:情绪表演单一
剧中角色普遍存在工具化问题。二哥沦为大哥的“应声虫”,雪玉的叙事线删减对主线无影响,而大哥萧易人的表演更被批评为“人工机器”。例如,萧秋水揭穿屈寒山真面目后,萧易人仅以哭戏回应,完全忽略其作为萧家未来掌门人的身份设定。正确的情绪转变应是“震惊→愧疚→愤怒→决绝”,但演员仅停留在表面哭泣,未能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
对比经典作品《霸王别姬》,菊仙被扇耳光后缓缓抬头,眼中含泪却带讥诮,既表现悲伤又暗含对段小楼的失望。这种“情绪+性格”的复合表演,在《赴山海》中几乎绝迹。观众吐槽:“很多演员以为伤心就是哭,开心就是笑,却忽略了人物内核。”
成毅难救:草台班子气息浓厚
尽管成毅凭借《莲花楼》积累的高口碑为《赴山海》带来初始热度,但剧集整体质量未能匹配观众期待。从动作设计到剧情编排,均暴露出敷衍态度。例如,粉色女子的打斗动作被批评“非常不专业”,而剧粉建议“多看几集再评论”的言论,也被反驳为“继续吃坏苹果只会更糟”。
数据显示,《赴山海》已陷入“高开低走”困境。上周末播放量达峰值6958万后,次日便暴跌至5750万,跌幅超17%。这一成绩与同为成毅主演的《莲花楼》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凭借紧凑剧情和立体人物成为武侠剧标杆。
结语:武侠剧需回归叙事本质
《赴山海》的失败,暴露出当前武侠剧创作中“重流量轻质量”的通病。剧情拖沓、人物扁平、表演单一等问题,即使有成毅这样的顶流加持,也难以挽救观众流失。未来武侠剧若想突破,必须回归叙事本质,在节奏把控、人物塑造和情感共鸣上下功夫,而非依赖明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