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是真的变了,曾经目中无人的西方人为何开始主动向中国学习?他们“师华长技以制华”的算盘真能打响吗?
总是把“自由市场”挂在嘴边的G7,最近干的事却和这四个字毫不沾边。他们凑在一起,竟然琢磨着要用中国管理战略资源的方法来“反制”中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美式双标·】——»
美国国防部最近的操作,让全球见证了什么叫"真香定律"。这个曾经把"自由市场"挂在嘴边的国家,如今正用真金白银改写游戏规则。2025年7月,五角大楼掏出4亿美元,买下美国最大稀土企业MP材料公司15%的股份,摇身一变成为最大股东。
更绝的是,他们还承诺以市场价两倍的价格收购稀土,为钕、镨这两种常用稀土设定每公斤110美元的基准价——市场低迷时补贴兜底,行情火爆时还要分走30%的利润。
这种"旱涝保收"的操作,和中国当年用产业政策扶持稀土产业的套路如出一辙。要知道,MP材料公司可是美国稀土产业链的"独苗"。这家控制着加州芒廷帕斯矿的企业,过去十年一直依赖中国技术加工矿石。直到五角大楼注资后,才敢启动第二座磁铁工厂,计划2028年将产能提升至1万吨。
但即便如此,其生产成本仍比中国高50%,生产的稀土磁铁纯度也达不到军工标准。这种"政府当奶妈"的模式,让美国媒体都忍不住吐槽:"国防部现在比国企还国企。"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指责中国"干预市场",一边自己搞起了供应链垄断。今年3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提高国内矿产产量,并启动对进口关键矿产加征关税的调查。
«——【· G7抱团·】——»
美国一带头,G7国家纷纷坐不住了。2025年9月初,七国集团技术团队在芝加哥召开秘密会议,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非G7国家也跑来"取经"。他们的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何用非市场手段对抗中国稀土优势。
最终抛出的方案堪称"照搬中国作业"——为稀土设定"价格下限",不管市场行情多差,都必须按政府定价收购,以此刺激加拿大、澳大利亚矿商投资开采。
这种操作直接打脸了西方的"反垄断"人设。要知道,中国过去因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多次被G7告上WTO,被指责"扭曲市场"。如今他们自己却搞起了价格联盟,甚至计划对中国稀土征收与能耗挂钩的"碳税",税率根据不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计算。
更绝的是,欧盟还讨论在公共采购中限制中国稀土配额,试图用"地域歧视"替代市场竞争。但G7内部的分歧比想象中更大。欧洲一边从中国进口2582吨稀土(环比暴涨两成),一边又想通过制裁削弱中国供应链。
德国企业界多次警告,脱离中国稀土将导致新能源汽车和风电项目停滞,直接影响2030年碳中和目标。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更是直接反对制裁,因为他们97.8%的稀土依赖中国。这种"既要又要"的矛盾心理,让G7的反制计划沦为一纸空谈。
«——【·从"技术窃取"到专利壁垒溃败·】——»
G7的反制计划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漏洞百出。最致命的弱点,在于他们无法突破中国的技术垄断。中国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在分离提纯、绿色开采等领域拥有3.8万件专利,覆盖17个关键环节中的15个。
以重稀土分离为例,中国企业采用串级萃取技术,回收率高达99.5%,而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即使高薪挖角中国专家,回收率也只有60%,产品纯度还达不到军工标准。
更让西方绝望的是,中国稀土技术已经形成完整生态。包头稀土研究院研发的晶界扩散技术,能在减少30%-70%重稀土用量的前提下,生产出52SH等高牌号钕铁硼磁体,这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和风力发电机。
而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麻省理工学院团队,至今未能研发出性能相当的无稀土永磁体,铁氮合金的磁能积仅为钕铁硼的1/3,根本无法满足工业需求。
面对技术封锁,西方曾试图通过"迂回战术"窃取技术。美国中情局设立"稀土技术专项小组",以百万年薪挖角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欧盟则通过第三国机构,试图复制中国稀土分离生产线。
但这些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稀土企业早已将核心工艺拆解为200多个环节,单个技术人员仅掌握局部流程,核心配方由人工智能系统加密管控。正如加拿大稀土生产商Neo Performance CEO拉希姆·苏莱曼所言:"脱离中国的稀土开发,既不经济也不现实。"
«——【·中国反制·】——»
当G7还在纸上谈兵时,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回应。2025年9月25日,商务部一口气将6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和出口管制名单,其中包括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这家美国唯一能建造核动力航母的企业,因被禁止进口中国军民两用物项,其核潜艇更新计划面临停滞风险。
同时,中国对镝、铽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要求所有出口产品必须出具"非军事用途承诺书",并接受溯源核查。 这一记"组合拳"直接打在七寸上。美国海军现役61艘核潜艇中,许多已服役超过30年,急需更新换代。
«——【·结语·】——»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本质上是两种经济模式的碰撞。G7国家试图用"中国模式"对抗中国,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悖论:他们既想享受中国供应链的高效,又不愿接受中国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矛盾心理,让他们的反制计划始终停留在口号层面,而中国则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反制,一步步巩固着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