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罗永浩在直播中推荐酸汤面,原本和谐的带货氛围因一条评论被打破——有观众提问:“这是预制菜吗?”
老罗闻言,当即犀利回应:“开水一冲就能吃,你说是不是预制菜?你这智商是怎么绑上微信支付宝的?家里人不管管?”
此言一出,弹幕瞬间沸腾:有人笑到打滚,有人直呼“熟悉的配方”,更有网友感慨:“老罗怼人,永远带着理工男的暴躁真诚。”
看似冲动的“暴言”,实则精准击中了当代中国人的饮食痛点:我们花三四十元在餐厅消费,究竟吃的是现炒烟火气,还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味道”?
罗永浩的怒吼,绝非单纯发脾气,而是替消费者喊出了那句积压已久的质疑:你能不能别装?
从“真还传”到“带货一哥”,罗永浩的转型堪称经典。但真正让他圈粉的,从来不是销售额,而是——他敢说真话。
早在9月12日的直播中,他就曾直言:“我不反对预制菜,我反对的是‘挂羊头卖狗肉’。”
他强调:“餐厅用预制菜没问题,但你得告诉我。消费者要的不是‘纯手工’的童话,而是知情权。你让我花现炒的钱吃加热菜,这不是吃饭,是交智商税。”
这番话,虽扎心却真实。
我们多少次被“大厨现炒”“秘制配方”吸引进餐厅,结果上菜速度堪比外卖,味道还与连锁店如出一辙?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现做”是心理暗示,“新鲜”是营销话术,“匠心”只是PPT里的字体。
但预制菜本身有错吗?
答案是否定的。
肯德基的炸鸡、麦当劳的汉堡、便利店的饭团,无一不是预制产品。但它们明码标价、流程透明,消费者吃得坦然。没人指责麦当劳“不现做”,因为人家从未标榜“手工汉堡”。
真正引发众怒的,是那些一边享受预制菜的高效低成本,一边用“现炒”“手工”“老师傅”等标签抬高价格、收割情怀的商家。
就像买件衣服,标签写着“纯棉手工刺绣”,结果一洗掉色掉毛,底标竟是“化纤+印花贴纸”。
消费者愤怒的,不是价格高低,而是被当傻子欺骗。因此,罗永浩怒怼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不透明”。
他的诉求,也不是让所有餐厅回归柴火灶,而是推动更健康的餐饮生态:你想用预制菜,可以;想主打手工,也行。但请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如何实现?方法很简单。
你可以打造开放式厨房,让顾客亲眼见证烹饪过程;可以在菜单上标注“本菜品使用中央厨房预制酱料”;甚至可以拍摄短视频,展示从冷链配送到加热出锅的全流程。
这些不是成本,而是信任的基石。毕竟,当代年轻人不怕“工业化”,就怕“装文化”。
西贝曾因“手工制作”的宣传与实际使用预制菜不符而引发风波,信任崩塌后,再多的优惠券和温情故事也难以挽回。
餐饮的本质是信任经济。你给予安心,我回报口碑;你糊弄我,我就用脚投票。
罗永浩的“暴脾气”,实则是稀缺品质——在人人包装人设的时代,他甘愿当“讨人厌的真话侠”。
下次去餐厅,不妨多问一句:“这道菜是现做的吗?”这不是找茬,而是提醒:消费者的眼睛,早已练就火眼金睛。
而对餐饮品牌来说,别再纠结“预制菜”是否原罪。真正的原罪,是低估消费者智商,高估自身演技。
老罗说得对:你可以卖预制菜,但别卖谎言。否则,迟早会被一锅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