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多位市民向媒体反映,家中出现了一种黑褐色相间的虫子,经过网络查询,怀疑是具有强腐蚀性的毒隐翅虫,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种被称为“会飞的硫酸”的虫子,究竟为何会出现在居民家中?又该如何防范其带来的潜在危害呢?
毒隐翅虫现身北京,专家解析其特性
新京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史宏亮。他介绍,毒隐翅虫并不会主动咬人,其体表也没有强烈的毒性,但需特别注意,不要将其直接拍死。因为毒隐翅虫的体液具有强腐蚀性,一旦流出,会灼伤皮肤,造成不适。
毒隐翅虫在北京:非新现物种,今年或因气候增多
家住朝阳区东坝的刘先生表示,最近在业主群里,好几位邻居都反映在家中发现了这种虫子,有的甚至在厨房厨具里也找到了。而家住通州区土桥附近的郭先生也提到,小区里偶尔能看到这种虫子,但数量并不多。
刘先生在小区车辆上发现毒隐翅虫(受访者供图)。他表示,在自媒体上看到这种虫子被称为“会飞的硫酸”,接触后会导致皮肤溃烂,因此非常担忧。
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发现,不少网友都反映在家中看到了这种虫子,地点遍布朝阳区常营、西城区百万庄、昌平区回龙观、东城区和平里等多个区域。大多数网友表示只看到了一只,偶尔有人表示看到了三只。
史宏亮副教授看过照片后确认,这种虫子就是毒隐翅虫。他介绍,隐翅虫是甲虫中的一个科,全世界有接近6万种。大多数隐翅虫对人体无害,但毒隐翅虫属的物种体液具有强腐蚀性,接触后可能引发皮炎。
史宏亮还提到,毒隐翅虫在中国南方非常常见,喜欢生活在水边的环境,如稻田、湿地公园等。而在北京,毒隐翅虫虽然不算常见,但一直都有存在。他表示,在做北京湿地昆虫调查时,总能偶尔发现一两个毒隐翅虫。
对于今年毒隐翅虫数量是否增多的疑问,史宏亮认为,今年北京气候较为特殊,整体降水偏多、温度偏高,且去年是暖冬,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很多昆虫的数量不太正常,毒隐翅虫的数量也有可能因此稍有增多。
毒隐翅虫不主动攻击人,切勿直接拍死
那么,经常在水边活动的毒隐翅虫,为什么会出现在居民家里呢?史宏亮解释,很多甲虫都在夜晚活动,毒隐翅虫也不例外。它们具有趋光性,会被居民家的灯光吸引,从而飞入家中。
“不过可以放心的是,毒隐翅虫绝对不会在家里长期生存,更不可能像蟑螂一样大量繁殖。”史宏亮表示,毒隐翅虫进入居民家只是迷路而已,它们无法找到出口,因此才会被居民看到。
此外,毒隐翅虫并不像蚊子、蜜蜂那样会主动攻击人。它的毒来自其自身的体液,一旦体液流出,就会灼伤人的皮肤。史宏亮提醒,防止被毒隐翅虫灼伤的最好方法,就是对身体上出现的任何虫子都不要去打,而是将其抖落。
在区分上,毒隐翅虫的前胸背板和腹部是红褐色,这是它的警戒色,提示天敌其有毒。它的长度约5毫米,比常见的蚊子稍大。因此,家里做好门窗密封,在纱窗完好的情况下,毒隐翅虫一般不会进入家中。
专家提醒:看到毒隐翅虫不要恐慌
针对社交平台上提到的毒隐翅虫今年在北京“暴发”的说法,史宏亮认为这是夸大了情况。他表示,在南方有些农区,确实见过挺多毒隐翅虫,但也没有达到暴发的程度。在北京,满屋出现大量毒隐翅虫的情况不太可能。
他再次提醒大家,看到毒隐翅虫不要恐慌。“即便夜里睡觉的时候它爬到身上也没事,但直接把它拍死会有问题。”史宏亮说。
新京报
北京事、天下事、身边事,就关注"京城大峰峰"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欢迎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