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阵地》:解码中国知识分子百年文化抗战与自信之路

时间:2025-09-17 17:45:25 来源:并不擅长圈粉的铁任 作者:并不擅长圈粉的铁任

作为“九三阅兵”后首部登陆央视一套的抗战史诗剧,电视剧《阵地》自播出以来便引发广泛热议。该剧由高希希执导,钱林森编剧,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王劲松、张博等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以1938至1944年抗战时期为背景,讲述在党的领导下,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等大批爱国文化人士流亡桂林后,与李克农为代表的“八办”共同开展文化抗战的壮丽篇章。



视角独特:首度聚焦中国抗战“笔部队”

《阵地》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电视传媒发展集团及杭州桂花影业联合出品。作为重大革命题材剧,该剧首次以“文化抗战”为主题,全景式展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群像。据史料记载,1938至1944年间,千余名爱国文化人士汇聚广西,他们以笔为剑、以舞台为战场,通过新闻舆论、文艺创作和文化运动,构筑起抵御侵略的“民族文化长城”。作曲家张曙等文化人士甚至为此献出生命。

剧作采用“任督二脉”双线叙事:任脉以郭沫若归国创办《救亡日报》为主线,督脉则聚焦任素宁、韩大勇等青年在战火中的成长。周恩来指挥下的“八办”、特工安娥及潜伏白崇禧身边的谢和庚等角色,在各方势力间巧妙斡旋,为文化抗战提供坚实后盾。



故事从“7.7卢沟桥事变”切入,讲述郭沫若归国后,如何通过《救亡日报》宣导抗日统一战线,并主导文化抗战风向。武汉沦陷后,桂林成为国统区文化根据地,文化人士通过戏剧、诗歌、新闻等载体,凝聚民族抗战力量。

剧作通过校园情侣任素宁、韩大勇的“一文一武”选择,实现文武双修的视觉呈现。韩大勇投身战场,展现抗战大片的史诗感;任素宁则经历南京大屠杀后流亡桂林,加入《救亡日报》,以笔为枪投身文化激流。

制片人严从华表示:“这是中国影视首次聚焦文化抗战主题,也是首次为抗战文化人塑造群像。”该剧延续了《觉醒年代》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以“笔部队”概念重新诠释文化抗战的历史价值。



群像塑造: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间正道

剧作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郭沫若、夏衍、李克农等历史人物沿史实脉络展开,任素宁、韩大勇等虚构角色则承担串线功能。全剧两百余名角色中,仅少数为虚构,其余均源自真实历史。

通过双线叙事,郭沫若、夏衍、田汉、安娥等文化名流汇聚桂林,成为文化抗战的中流砥柱。剧中谢和庚、艾青、聂耳等青年才俊年仅二十出头,演员秦怡、朱琳更以豆蔻年华演绎角色,其中秦怡直至2022年仍活跃于文艺界。



剧中再现新安旅行团、新华学校、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等历史场景。新中国剧社由杜宣、李文钊发起,田汉、瞿白音等参与,公演《蜕变》《复活》等剧目,并举办西南戏剧展览会。数据显示,桂林文化群体通过87部剧目、170余场演出,吸引十万余名观众,奏响抗日救亡的时代强音。

夏衍编剧的《一年间》上演时盛况空前,焦菊隐应邀担任《三兄弟》导演顾问,曹禺《雷雨》、阿英《明末遗恨》等剧目相继上演。郭沫若在此期间完成《棠棣之花》《屈原》等六大历史剧作,成为文化抗战的旗帜。

《救亡日报》由国共合作创办,实由我党掌控,日发行量达8000份,影响华南、西南及海外。上海、武汉沦陷后,该报辗转广州,最终在桂林复刊,成为国统区团结抗战的利器,却在“皖南事变”后因拒登污蔑新四军的稿件被查封。



云集桂林的文化人士构成剧作群像基石,他们的精神成为抗战胜利与新中国成立的基石。面对白崇禧的威胁,李克农领导的“八办”在情报支持下,成功将胡愈之、杨东莼等党员安排至桂系要职,展现智慧与勇气。

文化抗战到文化自信:中国知识分子百年圆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深植于中国知识分子血脉。剧中白崇禧感慨:“四万万人口的泱泱大国,怎会被倭寇践踏?”然明朝强盛与民国孱弱不可同日而语,白崇禧更无戚继光之能,终在民族大义前走向反面。

桂林文化抗战实为我党统一思想的文化阵地,亦是民心所向。该剧延续《觉醒年代》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展现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

从新文化运动到抗战爆发,鲁迅是文化旗手;鲁迅去世后,郭沫若归国接过旗帜。剧中孙陵感言:“堂堂中华需笔部队对抗敌军。”这一思路与毛泽东、周恩来的文化抗战战略不谋而合。桂林成为文化要塞,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制片人严从华表示:“那一代文化人树立了榜样,我们希望通过影像铭记他们的精神,激励当代文化人捍卫民族尊严。”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阵地》不仅致敬历史,更呼唤文化自信的传承。

从文化抗战到文化自信,中国仅用80余年便实现民族复兴。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新文化运动到逆袭列强,百年梦圆,彰显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与担当。

【曾念群/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