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特朗普政府发动关税攻势以来,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这期间,中美代表团在多地进行了谈判,但特朗普始终不愿放弃,并多次声称“中国受到的影响比美国更严重”。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澳牛闷声发大财】
特朗普掀起的关税战满半年之际,英国路透社公布了一组数据,直接戳破了白宫之前的夸大之词。原本每月稳定销售1.25亿美元的美国牛肉,如今销量直接跌至百万美元级别,半年下来亏损约4亿美元,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拉着盟友“围堵中国”,一边却看着自家牛肉在华市场份额被“五眼联盟”成员澳大利亚迅速抢占。同一时间段内,澳大利亚对华牛肉出口量增长了38.6%,净赚3.1亿美元,恰好填补了美国留下的市场空白。
如今,在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上,原本贴有“USDA精选”标签的牛排,已悄然换成了澳大利亚的M5级雪花牛肉。北京一家美式烤肉店老板向路透社吐槽,美国牛肉加征关税后,价格比澳牛高出40%,“顾客吃不出差别,但付款时肯定会选便宜的”。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1、2月,美国对华牛肉出口量从去年同期的13.7万吨骤降至2.18万吨,而澳大利亚同期出口量突破5.64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澳大利亚之所以能趁机“捡漏”,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政策上,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迅速解开了中澳贸易疙瘩,葡萄酒、龙虾、牛肉等商品恢复对华出口,清关流程也改为电子化,货物从澳洲运至中国超市冷柜仅需3天。
品质上,澳大利亚谷饲牛肉的大理石花纹评级(IMF)基本达到4-5级,价格却比美国同档次牛肉便宜15%-20%,在电商平台上成为“性价比之王”。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还主动为澳大利亚“开绿灯”——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商品加征10%关税,但对澳大利亚仅征收3%,这无疑是在帮助盟友抢占市场。
这一局面让美国农民苦不堪言。德克萨斯州牧场主约翰·史密斯算了一笔账:原来每头牛卖到中国能赚800美元,如今加征关税和运费后,每头牛反而亏损200美元。
【美国产业链扛不住】
关税战反过来伤害自身,这是白宫之前未曾预料到的严重后果。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牛肉产量预计下降2.8%,出口量减少8.8%,活牛价格比去年上涨12%。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牛肉期货价格从去年每磅1.2美元涨至1.8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直接导致美国消费者面临“史上最贵汉堡”——碎牛肉零售价突破每公斤13.49美元。纽约一家连锁快餐店不得不将肉饼从150克缩减至130克,以应对成本上升。
产业链上游更是哀鸿遍野。科罗拉多州屠宰场老板汤姆·威尔逊表示,他的工厂每周屠宰量从2000头牛减至500头,“300名工人已经裁掉200名,再这样下去只能关门破产”。
美国肉类出口协会发出警告,如果关税一直不降,到2026年将有超过10万个农业相关岗位消失,且这些岗位大多集中在特朗普当初靠其赢得选票的“铁锈地带”,这无疑是在给自己挖坑。
【中国应对策略】
面对美国的关税折腾,中国早已有应对之策。中国采取了“南美当主力+澳洲补空缺+欧洲来帮忙”的策略,重新构建了牛肉进口格局:巴西牛肉占比从46.6%提升至52%,阿根廷对华出口量增长20.7%,欧盟牛肉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自身也在升级畜牧业,像新疆天莱香牛这样的国产高端品牌逐渐崛起。2025年国内牛肉产量预计增长5%,自给率提升至78%,不再完全依赖进口。
更聪明的是,中国通过电商平台悄然完成了市场替代。京东超市与澳大利亚Coles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每月从澳洲进口5000吨牛肉,通过冷链物流72小时内送达消费者手中。
主播在直播间推销时,会特意强调“这是澳洲谷饲牛肉,跟美国牛排一个味儿,但便宜30%”。就这样,美国牛肉在华市场的话语权逐渐丧失,等反应过来时,位置早已被他人占据。
【白宫的麻烦】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如今明显陷入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美国智库研究显示,关税使美国企业成本上升2%-4.5%,制造业岗位流失速度加快。
更麻烦的是,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政府实施的“普遍性关税”不合法,要求在10月14日前撤掉部分关税。这意味着白宫可能不得不退还企业已缴纳的税款,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
【结语】
半年关税战打下来,美国牛肉产业的惨状揭示了一个实在的道理:在全球化时代,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扭曲市场规律,最终只会自食其果。澳大利亚的“捡漏”、中国的“换路走”、美国产业链的“掉链子”,共同构成了这场贸易战最真实的一面。
特朗普仍在社交媒体上吹嘘“中国撑不住了”,但消费者选择谁、企业做出什么决策、市场流向何方,早已给出了答案——关税战中没有赢家,愿意开放合作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