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事战略的透明性已成为常态,从一战时期德国施里芬计划的公开性可见一斑。当前国际军事博弈中,双方较量的核心已从单纯战术转向综合实力比拼。近期美军频繁动作背后,其战略指向性不言而喻——正如特朗普所言,俄罗斯的军事威慑力已显著下降,而亚太地区正成为新的战略焦点。
在9月30日举行的美军高层战略会议上,特朗普宣布2026年将向各军种投入超1万亿美元军费,强调这是维持美军全球霸主地位的必要举措。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会上发出强硬信号,要求军方将领立即进入战备状态,明确表示新组建的战争部将以"实战、备战、决胜"为唯一使命。这位国防部长特别强调,美国虽不寻求战争,但必须通过军事威慑维护和平。
值得注意的是,赫格塞斯数周前就提出重塑"战士精神"的改革方案,包括严禁肥胖指挥官、实施全员体能考核等举措。这些动作与西太平洋地区日益紧张的局势形成明显呼应。
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中国东海岸正进行大规模军事设施改造,重点部署新型导弹系统。据美国国防部评估,中国火箭军近四年新增近50%的导弹储备,现役导弹数量已达约3500枚。这种压倒性数量优势形成双重威慑:对台当局而言是"抵抗无益"的明确信号,对美军而言则是"介入代价高昂"的强烈警示。
军事专家分析指出,一旦冲突爆发,中国火箭军具备多层次打击能力,不仅能瘫痪台湾防御体系,还可对关岛、日本等地的美军基地实施精准打击,甚至对前来增援的美军舰队构成致命威胁。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火箭军基地建设效率惊人,某新型基地从动工到形成战斗力仅用18个月。
当前美国正陷入内外交困的困境。军事层面同时面临中俄战略压力,国内政治则因预算分歧陷入僵局。9月30日国会两党未能就财政预算达成一致,导致政府可能在10月1日再次停摆。这将是特朗普任内第二次遭遇政府关门危机,上一次发生在2018年12月,持续长达35天。
尽管政府停摆对民众生活影响有限,但特朗普已发出强硬警告:若本周内无法解决预算危机,将大规模裁减联邦雇员并推行结构性改革。这位自诩"国际总统"的领导人,当前最紧迫的挑战在于如何同时应对中俄两大战略对手——这是美国历任总统都未曾面对过的复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