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首日破2000万,口碑持续发酵,这部易中天的动漫巨片好看到爆

时间:2025-10-02 11:01:53 来源:电影烂番茄 作者:电影烂番茄

国庆中秋双节,如果要选一部电影,让小朋友安稳两小时,番茄君只推荐一部,那就是《三国的星空》。

不夸张地说,在易中天的加持下,它既满足孩子对视觉奇观的渴望,又能悄无声息地完成一场历史文化熏陶,还能让全家老少都看得津津有味。



自从《长安三万里》之后,番茄君就一直期待,能有一部三国题材的动画电影。

这部《三国的星空》,可谓正当其时——它不仅填补了国漫缺少三国题材的空白,也填补了国庆档合家欢影片的空白。



在《志愿军》这样的战争片和《刺杀小说家》这样的奇幻片夹缝中,《三国的星空》,仿佛专门给有小朋友的家庭,开辟出了一条放松通道,上映首日就获得了2045万的票房。



它让影院第一次成了遛娃好去处,也真正用诚意,拍出了一部实打实的好电影。

先简单说说故事。

跟《长安三万里》类似,《三国的星空》也是聚焦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将曹操作为主角,将官渡之战作为主线。



不同的是,它讲的故事,与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不一样。

提起三国,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而曹操,往往是那个乱世奸雄,阴险狡诈、残忍多疑。

但《三国的星空》,则聚焦于曹操35岁前后的10年,从董卓焚烧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到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统一北方结束。



这段时期的曹操,不是后来那个权倾朝野的魏王,而是一个在乱世中挣扎求存、怀揣理想的青年将领。



电影开场就颠覆了我们的固有印象,童年的曹操和袁绍一起偷香炉,被发现后,曹操大喊“抓贼”,吓得袁绍扔掉香炉才得以翻过墙逃脱。



一个小故事,埋下了两人性格的伏笔,也为后面的战争结果,奠定了基础。

影片着重刻画了三组人物关系,其中,曹操与袁绍从挚友到对手的命运分野是主线,曹操与汉献帝刘协之间微妙的君臣互动,是支线。

易中天的剧本完全基于《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而非《三国演义》的文学演绎。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复杂、也更有人情味的曹操。

毕竟,没人天生为“奸”。



这个曹操,是在乱世中被逼成长、被迫做出艰难选择的普通人。

而且《三国的星空》里,曹操也并非从头到尾都是正直的能臣,影片最后的彩蛋,他在官渡胜利后开始自称“孤”,也预示着他性格的转变。

从这里,曹操的形象,也开始跟我们熟知的曹操暗合,只不过,那是下一部《赤壁》的故事了。



不少家长可能会问,这样枯燥的历史故事,真适合带娃看吗?

番茄君想说,它是历史故事,但它并不枯燥,甚至比大多数历史题材,都有趣。

首先,是它有比演义更真实的细节考据,这能让历史知识无痛入脑。

因为《三国的星空》第一次用电影的方式,让历史活起来,影片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严谨到令人惊叹。



易中天亲自带队,六次实地采风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参考了国内外130家博物馆、研究院的馆藏文物。

小到曹操佩剑上的环首刀纹路,大到洛阳城的宫殿布局,都有文物依据。



更牛的,如果是细节控家长,或者专注真实历史,亦或是想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三国的星空》简直就是量身定制的。

影片堪称一部“动态博物馆”。

片中最让人惊艳的一场戏,是袁绍宴请曹操。

只见桌案上摆满了汉代美食,有貘炙(烤貘肉)、鱼脍(生鱼片)、羌煮(游牧民族的煮肉法)、太羹(肉汤)......每一道菜都有《齐民要术》等古籍的记载依据。



美术团队参考了大量出土陶俑和壁画,1:1还原了汉代饮食的器皿、摆盘和烹饪方式。

看着那些色泽诱人、冒着热气的菜肴,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美食的诱惑。

但这场戏的巧妙之处在于,表面是美食,实则是权谋,袁绍每介绍一道菜,都在暗示自己的势力范围。



“此乃青州新贡的鱼“、”这是幽州、并州来的肉”......舌尖上的刀光剑影,比台词更锋利。

影片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梦回洛阳”的段落,展现东汉鼎盛时期洛阳的繁华景象。

德阳殿前人流如织,街市上商贾云集,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商品琳琅满目,乐舞百戏好不热闹。



这种极致的视觉盛宴,让孩子直观感受到“强汉”的文化自信。

而当镜头一转,洛阳化为焦土、宫殿成为废墟时,那种视觉冲击带来的情感震撼,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种严谨的制作精神,片尾字幕详细鸣谢了50多家博物馆、文物所和遗址,并标注了每一件参考文物的出处。



这意味着,看完电影后,你可以带着孩子按图索骥,去这些博物馆寻找电影里出现过的文物真品,来一场“文物寻宝之旅”。

这种从银幕到现实的延伸,让电影的教育价值远超两小时的观影时间。

同时,这种严谨不仅体现在器物上,更体现在历史逻辑上。

影片对“衣带诏”事件的处理就很巧妙,从《三国志》的“辞受帝衣带中密诏”一句中,拍出了历史悬念。



电影据此推断,刺杀曹操的计划可能并非刘协本意,而是董承的私自行动,由此展现了曹操与刘协之间存在的误解与信任。

这种基于史料空白的合理推断,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戏剧张力。

更妙的是,影片把课本知识巧妙融入剧情。

《观沧海》不再是需要背诵的课文,而是曹操北征乌桓归来、登上碣石山时的真情流露。



《短歌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他在战前对将士生命易逝的感慨。

官渡之战不再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以少胜多典型战例”,而是一场充满智慧与勇气、悬念与反转的生死较量。



当孩子在电影院看到这些,回到课堂再学习相关内容时,那种亲切感和理解力会完全不同。

自然,作为一部电影,《三国的星空》不仅仅是充实的、知识的,更是精良的、有趣的。

本质上,它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更是一部制作工整,节奏迅猛,耐人寻味的历史题材国漫。



一部真正的合家欢电影,要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观众都找到自己的观影乐趣,《三国的星空》做到了。



对于喜欢动作场面的小朋友,影片奉上了国产动画中罕见的大规模战争场景。

官渡之战是全片的高潮,制作团队将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拉锯战浓缩为三场风格迥异的战斗。



第一场展现圆阵、横矛等防御战术,第二场呈现霹雳车(抛石机)攻城的震撼,第三场则是夜袭乌巢、火烧粮草的奇袭战。



每一场战斗都有清晰的战术逻辑和视觉重点,既有宏大的全景调度,又有细腻的个体刻画。

箭矢破空的尖啸、霹雳车砸向城墙的轰鸣、战马嘶鸣与士兵呐喊交织的声场,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这种对战争场面的精细呈现,是动画媲美甚至超越真人电影的优势所在。

对于在意画面美学的观众,影片采用了创新的水墨渲染技术,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风格与三维动画的写实质感相结合。



星空、晚霞、战火、废墟,每一帧都像是精心绘制的国画。

尤其是片中反复出现的星空意象,既呼应了片名“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又象征着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历史星河中的一颗星,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共同构成璀璨银河。



最后,影片还加入了萌宠角色,一只名叫“麦子”的小狗。

麦子的形象来自汉代陶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宠物犬,短腿、圆眼、憨态可掬。

它陪伴曹操屯田、出征,成为曹操倾诉心事的对象,也在紧张的历史叙事中增添了温情与幽默。



孩子们会被麦子的可爱萌化,大人则能理解这个角色的深层意义,英雄也需要陪伴,孤独是所有伟大灵魂的底色。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亿票房创造了国产动画的奇迹,证明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实力和市场潜力。

此后,《姜子牙》《深海》《长安三万里》等作品陆续上映,国产动画在题材、风格、技术上都实现了多元化探索。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国产动画更多是在神话传说、奇幻冒险等领域发力,真正严肃的历史题材还相对空白。

《三国的星空》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也为国产动画开辟了一条新赛道。

它证明历史题材不是票房毒药,关键在于怎么讲,动画不只能讲神话故事,也能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



严肃题材不等于沉闷说教,严谨考据和娱乐性可以兼得。

更重要的是,《三国的星空》展现了国产动画日益成熟的工业体系。

影片由全国110家动画公司、2251位制作人员共同完成,超过1400个动画资产都经过精雕细琢。



这种全行业协作的模式,正是中国动画工业化的体现。

从《哪吒》到《三国的星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部作品的成功,更是整个行业的进步,技术积累、人才培养、经验传承,一代代动画人在铺路,后来者才能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走得更远。

作为系列第一部,《三国的星空》聚焦官渡之战,而片尾彩蛋已经预告了第二部将讲述赤壁之战。



这种系列化的规划,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完整的、基于正史的三国史诗。

如果说《哪吒》开启了国产神话动画的黄金时代,那么《三国的星空》很可能开启国产历史动画的新纪元。

所以,番茄君说,今年国庆档,如果只能带孩子看一部电影,那一定是《三国的星空》。

这不是一部需要家长“陪看”的儿童片,而是真正意义上全家人都能看、都爱看、都有收获的合家欢电影。



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扇通向历史、通向文化、通向思考的大门。

这个国庆,给孩子的不仅是两小时的视听娱乐,更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走进影院,抬头仰望那片三国的星空,你会发现,原来历史可以这样精彩,原来英雄也曾如你我一般挣扎求索,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星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国庆第一天,《三国的星空》已经全国上映,带上孩子,一起去影院,奔赴这场跨越千年的英雄之约吧!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