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的第一天,全球经济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博弈。特朗普政府宣布,自即日起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这一举措标志着持续八年的中美贸易摩擦进入了全新阶段。其中,专利及品牌药品面临100%的税率,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及相关建材被征收关税,进口家具关税率达30%,所有进口重型卡车则加征25%关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称此为'良好现状',55%的平均关税水平引发了广泛关注。
药品与房地产:美国经济的双重压力
特朗普政府这次的关税政策被指为'精准打击',专门针对美国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以药品为例,美国市场70%的药品依赖进口,而布洛芬等常用药的原料药95%来自中国。100%的关税意味着制药企业要么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要么面临倒闭。高盛预测,到10月底,美国消费者承担的关税成本比例将从22%飙升至67%,一个普通家庭每月可能多花数百美元在药费上。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连仿制药都没放过,而仿制药占美国处方药市场的90%。这无疑是在拿美国民众的健康作为筹码。
房地产行业同样未能幸免。美国对进口木材加征10%关税,对厨房橱柜、浴室柜等建材加征25%关税。要知道,美国新建住宅中70%的木材来自加拿大和中国,关税一加,建筑商的成本直线上升。美国商会早就警告过,这将导致房价上涨,建筑行业失业率攀升。然而,特朗普政府对此置若罔闻,结果就是美国购房者要为一套普通住宅多掏数万美元,而建筑工人则可能面临失业危机。
法律挑战与企业应对策略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刚一出台就陷入了法律泥潭。2025年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裁定,特朗普引以为傲的'对等关税'大部分违法。法院明确指出,《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并未赋予总统如此大的权力,关税是国会的专属权限。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在关税问题上'越权'了,早在2024年,美国法院就曾裁定他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关税违法。
面对美国的关税高压,中国企业并未坐以待毙。华为、中兴等科技巨头加快了在东南亚、拉美等地的布局,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规避关税风险。跨境电商企业则把目光转向了RCEP成员国,利用原产地累积规则降低成本。更绝的是一些企业开始用法律武器反击,例如,某医疗器械企业在应对美国337调查时,援引《新加坡调解公约》达成了技术许可协议,既避免了冗长的诉讼,又为转型争取了时间。
稀土反制:中国的'神来之笔'
在这场关税战中,中国的稀土反制堪称'神来之笔'。2025年4月,中国宣布对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击中了美国的'七寸'。美国军工企业对稀土的依赖程度极高,F-35战斗机的发动机、精确制导武器的电子元件都离不开稀土。而中国控制着全球99%的重稀土供应,美国本土的稀土矿即便开足马力生产,也只能满足轻稀土需求的一小部分。更要命的是,美国稀土加工技术几乎全部依赖中国,即便投入数百亿美元重建供应链,也需要数年时间。
美国企业的反应堪称'黑色幽默'。MP材料公司等美国稀土进口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竟然自费搜集证据,向中国举报稀土走私路线。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如果走私猖獗,他们囤积的高价稀土就卖不出去。结果就是,中国海关根据这些'内鬼'的举报,截获了大量走私稀土,其中一批伪装成'瓷砖胶'的钕铁硼磁粉,足够制造500架F-35战斗机的零部件。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操作,让美国政府颜面尽失。
结语:关税战没有赢家,合作才是正道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表面上看是在保护美国利益,实际上却让美国经济伤痕累累。消费者要为高价商品买单,企业要为供应链断裂头疼,政府还要面对法律挑战和国际舆论压力。而中国则通过精准反制、法律博弈和稀土策略,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了主动。
历史已经证明,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希望特朗普政府能早日清醒过来,回到谈判桌前,为中美经贸关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参考资料:美总统特朗普下令10月14日起对进口木材与橱柜加征关税
北美观察丨特朗普政府关税措施被裁定违法美最高法院将成最终“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