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萨马·本·拉登,1957年3月10日生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其父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是也门裔建筑大亨,与沙特王室关系密切。作为第十位妻子哈米达·阿尔-阿塔斯所生的孩子,本·拉登成长于拥有五十多名子女的大家族,自幼接受精英教育,1968年至1976年就读于阿尔-萨格尔模范学校,课程涵盖阿拉伯语、数学及宗教知识。
大学时期,本·拉登进入吉达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攻读经济学与管理,期间接触激进思想,受伊斯兰学者阿卜杜拉·优素福·阿扎姆影响,并研读穆斯林兄弟会领袖赛义德·库特布的著作。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他携带家族资金前往巴基斯坦边境,为抵抗苏联的阿拉伯志愿者提供武器与补给,逐步构建起军事网络。
1988年8月11日,本·拉登在白沙瓦正式成立基地组织,核心成员多来自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1996年美国施压苏丹驱逐其后,他转投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并于同年8月向美国宣战。1998年8月7日,基地组织袭击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造成数百人死亡,引发美国导弹报复。2001年9月11日,他策划劫机撞击纽约双子塔与五角大楼,导致近3000人丧生,彻底改变全球反恐格局。
201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追踪信使易卜拉欣·赛义德·艾哈迈德,锁定本·拉登藏身于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郊区一栋三层建筑。该房屋墙高3至6米,配备带刺铁丝网,无电话与网络,居民通过焚烧垃圾处理废弃物,妇女晾晒衣物显示多人居住却无人外出。2011年5月2日凌晨,美军海豹六队突袭该处,击毙本·拉登并搜出5台电脑、10个硬盘、数十个U盘及CD。
搜获的存储设备中,除包含《反恐精英》游戏、《蚁哥正传》卡通及纪录片外,还发现大量色情内容,与其长期宣扬的“西方腐朽”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房间内另有3把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2把手枪、12部手机及鸦片。情报人员分析,这些物品可能用于隐藏加密信息,因其拒绝使用电子邮件,仅通过信使传递指令。
本·拉登的矛盾行为引发广泛争议。他曾在2002年信件中批判西方利用妇女身体,但其住所藏匿色情物品的事实被官员证实“数量相当可观”。尽管电脑可能为二手设备,但刻意隐藏的行为暴露其虚伪性。专家指出,这反映出生物欲望对意识形态的压制,同时揭示其通过媒体关注自身形象的双重性。
击毙行动后,美军通过DNA比对确认身份,并发现其计划新袭击的证据。尸体按伊斯兰习俗裹白布葬于卡尔·文森号航母附近海域,以防成为圣地。2011年5月2日,奥巴马宣布死讯,基地组织于5月6日确认并誓言报复。巴基斯坦政府于2012年2月26日拆除其藏身处,试图切断象征意义。
本·拉登之死导致基地组织领导层真空,扎瓦希里于2011年6月16日接任领袖,但组织影响力持续弱化。2022年7月31日,扎瓦希里在喀布尔被无人机击毙,基地组织虽任命赛义夫·阿尔-阿德尔或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尔-马格里比为潜在继任者,但因资金匮乏与招募困难,已难以恢复昔日规模。其遗产仅剩恐怖标签与伪善名声,全球反恐行动持续打击剩余成员,法庭审判相关文件进一步揭露其矛盾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