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香港隐形老钱家族:掌控铜锣湾半壁江山,年收租超20亿

时间:2025-10-02 21:52:14 来源:牛牛叨史 作者:牛牛叨史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19世纪末的香港岛北部,刚被英国划为殖民地。利良奕带着全家从美国夏威夷返港,此前在异国淘金的生活并不宽裕。1896年,美国排华浪潮愈演愈烈,利家父子仅能带着积蓄返乡,不料广东新会突发大水,家产再次归零。



转机出现在香港中环。利良奕在九如坊开设礼昌隆百货,主营布料与成衣生意。发现鸦片贸易的暴利后,他果断转型,仓库里很快堆满木箱。彼时香港允许鸦片买卖,利家的生意迅速扩张。

利希慎自幼在美国长大,精通英语,回港后进入皇仁书院,后当过教师和翻译。但微薄收入远不及鸦片生意的利润。二十岁出头,他接手家族生意,凭借人脉与算计,将鸦片贸易做到垄断地位,甚至获得港英政府专利,人称“鸦片大王”。



1923年,利希慎做出关键决策:斥资380万港元从怡和洋行手中买下铜锣湾东角大片土地。此举震动全港。原计划种植罂粟,但因政策收紧,他转而开发地产。年底,利园游乐场落成,铜锣湾逐渐蜕变为商业娱乐区,利舞台、时代广场等地标相继崛起,租金水涨船高。

利家坚持“只租不售”策略,地产长线持有。这一决策让家族财富如滚雪球般增长。然而,鸦片生意的暴利也引来仇家。1928年4月30日晚,利希慎在中环九如坊赴宴途中遭枪击身亡,三枪毙命。案件半年未破,至今成谜。



遗产争夺战一触即发。利希慎留下上亿家产,四房十五个子女。关键时刻,大房黄兰芳(出身广东商贾世家)接管产业,未让亲生儿子上位,而是将权力交给二房长子利铭泽(刚从英国留学归港)。这一决策避免了内讧,稳住了家族阵脚。

黄兰芳果断砍断鸦片业务,仓库清空,转而投身船运、布料与地产等传统行业。利铭泽带弟弟们逐步盘活铜锣湾地产,商铺林立,租金稳定。1964年,他任中华煤气公司主席,推动香港水、煤气等公共事业扩展,家族版图进一步扩大。



1983年,利铭泽病逝,管理权传至弟弟利孝和(牛津大学毕业,曾在英美烟草公司和联合国任职)。1965年,他与邵逸夫等人合伙创办TVB,1967年开播后颠覆香港娱乐格局,利家分享巨额红利。1980年利孝和去世,管理权转交其妻陆雁群。

1981年,陆雁群整合家族资产,成立希慎兴业上市公司,打包铜锣湾五栋核心物业。一上市,股价齐飞。她任主席期间,利园重建,铜锣湾成为香港最繁荣商圈之一,出租率连年居高不下。



2012年,利孝和女儿利蕴莲出任执行主席。她在美国读文学士,做过律师,回港后进入基金业,熟悉资产管理。2018年利园三期开幕,全家族四代同堂,公司市值飙升。2024年,她年薪2610万港元,公司营业额稳定在30亿上下,铜锣湾商铺出租率持续高企。

利氏家族的管理模式始终坚持“只租不售”,地产持有不炒卖,收租为主。家族信托每月为子女、媳妇发放生活费,子孙如要进公司,须先外部历练,能力不行则雇佣职业经理人。这一制度保证了财富安全,也避免了内部利益冲突。



家族内部不设长子继承制,每一代选出能力最强者接班。从鸦片生意到地产稳增,从赌命赚快钱到迅速转型,利家深谙“名声即风险”的道理,低调做事,不铺张修饰,也不主动炫富。

2024年希慎兴业年报显示,公司经常性收入突破20亿港元,零售部分涨9.5%,出租率稳在九成以上。香港一线旺铺,铜锣湾半数在利家手里。家族产业早已扩展到银行、石油、旅游等领域,恒生银行董事长也是利家后人。铜锣湾地皮价值翻了几十倍,商铺租金从未断流。



利氏家族的财富管理始终与时代同步。从鸦片到地产,从单一行业到多元分散,每个代际都主动转型,规避风险。这些“自我疗愈”动作,让利家没有像那些炫富家族那样跌到谷底。

铜锣湾的霓虹灯下,利家四代同堂,至今还有人在那里收租。那些不舍卖地、只求安稳的决定,成了后人最大遗产。香港市区房价节节攀升,铜锣湾地皮成为家族流动的现金牛。普通人还在为房贷奔波,利家却只需等业主续租,财富差距由此而来。



他们从不守旧,也不激进,家族信托生活费统一派发,后代须外闯才能进门。每一代都有风格迭代:利希慎时代敢赌敢买,黄兰芳果断砍断鸦片,利铭泽转战公共事业,利孝和抓住传媒,陆雁群上市整合,利蕴莲数字化革新。

无声间,利氏家族守了铜锣湾快一百年,财富在低调间流转。所谓“隐形老钱”,无非是把精力用于守住根基。那块地皮,至今还在生钱。利家故事,还在继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