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寒冬的冲击波,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高校院系。华北某民办高校建筑学院今年招生人数不足百人,与鼎盛时期千人规模相比暴跌九成,这场断崖式下滑直接动摇了院系的生存根基。
在近日召开的校务会议上,校长直言不讳地抛出关停方案:'今年招生人数连往年零头都不到,学校高层已决定停办建筑学院。'数据显示,该学院招生峰值曾达千人规模,而今年实际录取人数仅198人,缩水幅度高达80.2%。更令人错愕的是,校方提出的'自救方案'竟是与某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这场被校长称为'唯一生路'的合作,从启动就充满诡异气息。企业负责人在宣讲会上大谈与中铁、中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罗列出合作过的985高校名单,却对教师们最关心的就业保障问题避重就轻。长达半小时的推介会,核心内容竟是推销某款建筑设计软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披着'校企合作'外衣的软件营销。
建筑学院张院长率先打破沉默,他拍案而起直指问题核心:'去年还有32名毕业生未找到对口工作,这家企业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更揭露去年校长力推的'实习基地',最终沦为让学生搬运建材的骗局。'现在这家企业连就业保障承诺都不敢给,满篇都是软件培训,这能解决学院的根本问题吗?'
面对质问,校长的回应暴露出合作本质。他不谈企业资质审查,不回应就业率承诺,反而以'企业负责人是我多年好友'为由强行推进。当教师们集体追问就业保障时,教务处长竟抛出'技能提升自然能就业''先招生再培养'等荒唐逻辑,这种'先把学生骗进来'的思维引发全场哗然。
企业代表在就业率问题上信誓旦旦宣称'合作院校就业率超90%',却遭在场教师集体嗤笑——该校建筑学院去年对外宣称就业率98%,实际对口就业率不足45%。教务处长当场表态:'无论企业资质如何,合作方案必须执行。'
张院长的反抗虽显孤立却掷地有声。他当场揭穿会议'征求意见'的伪装:'从始至终都是校长在主导,不允许质疑就业问题,这不过是走个过场让私人合作合法化。'他引用王朔名言暗讽:'有人把一己私利伪装成为大众谋福利。'
会议最终在教务处长'既然大家没意见,就按方案推进'的宣告中草草收场。参会教师全程沉默,明知合作方案存在重大缺陷,却因缺乏决策权只能任由其推进。这场关乎学院存亡的博弈,暴露出高校管理中个人意志凌驾于专业判断之上的深层危机。
在建筑学院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校方提出的'救命方案'始终回避就业核心问题。没有就业保障的软件培训犹如空中楼阁,既救不了招生颓势,更会让更多学生沦为利益交换的牺牲品。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行业寒冬中的生存困境与制度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