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重拳整治网络负面情绪:守护清朗空间的必要之战
文/叶雨秋
当"河南人都是骗子""女性就该相夫教子""躺平才是人生真谛"等极端言论在网络空间泛滥时,我们面临的不仅是语言暴力危机,更是对社会共识的解构风险。中央网信办启动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直指网络生态中的三大毒瘤——标签化炒作、谣言传播与消极文化,这场治理战役既是维护网络空间的必要之举,更是守护社会精神底色的关键防线。
某新闻平台关于"诈骗村"的报道引发评论区集体攻击,"果然又是河南人"的标签化言论制造出新型社会裂痕。研究显示,IP显示功能激活后,基于地域的身份认同被强化,用户更易组成地域阵营展开攻击。某脱口秀节目将"普信男"与"独立女性"对立化调侃,导致弹幕区性别阵营激烈对骂,这种将社会议题简化为身份对抗的创作逻辑,正在将公共讨论空间异化为情绪战场。
标签化炒作的危害远超语言暴力本身。某研究团队通过情感分析发现,涉及地域歧视的帖子中,78%会引发连锁攻击,32%导致线下冲突。当"东北人都是黑社会""广东人什么都吃"等刻板印象成为网络流行语,其本质是对特定群体的系统性污名化。这种虚拟空间的歧视,正在现实社会中催生就业歧视、社交排斥等次生灾害。
监管部门将"强行关联身份信息炒作"列为整治重点,正是看透了标签化背后的商业逻辑。某MCN机构内部文件显示,通过制造地域、性别对立内容,账号互动率可提升400%,但这种流量狂欢的代价是社会信任的持续损耗。
2025年9月,某自媒体矩阵炮制"政府将征收房产空置税"的谣言,导致多地出现恐慌性抛售。这种伪造政府公告的违法行为,暴露出谣言产业链的成熟化。更隐蔽的谣言传播采用"拼凑剪辑"手法,某财经博主通过剪辑会议片段制造"央行将大幅贬值人民币"的虚假信息,引发金融市场波动。
谣言的危害具有系统性特征。在公共卫生领域,虚构的"疫苗致死"谣言曾导致某地疫苗接种率下降60%;在民生领域,"养老金将停发"的假消息引发老年人挤兑银行。这些案例揭示,谣言传播已形成完整黑色产业链:从数据工厂炮制内容,到水军账号矩阵扩散,再到带货账号收割流量,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密计算。
此次专项行动要求平台建立"谣言溯源"机制,正是要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某短视频平台试点"内容溯源码"后,谣言存活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证明技术手段在谣言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躺平文化"的传播轨迹揭示了消极文化的侵蚀路径。从2021年百度贴吧《躺平即是正义》的原始帖,到2025年短视频平台"躺平挑战赛"的百万参与,这种将低欲望生活美化的文化,正在制造新型精神危机。某高校调查显示,35%的大学生认为"奋斗不如躺平",这种价值观偏移直接导致青年群体创业意愿下降27%。
"摆烂文化"的危害更具隐蔽性。某游戏主播创造的"摆烂式直播",通过故意输掉比赛吸引流量,这种将消极态度娱乐化的行为,正在重塑青少年的行为模式。某中学教师反映,学生中流行"作业摆烂""考试摆烂"的口头禅,这种语言腐败正在侵蚀基础教育生态。
监管部门将"宣扬厌世人生观"列为整治对象,正是看到了消极文化的破坏力。某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长期接触"躺平""摆烂"内容的青少年,抑郁倾向发生率是普通群体的3.2倍。这种文化瘟疫若不遏制,将动摇整个社会的创新动能。
此次专项行动的技术治理手段值得关注。要求平台建立"情绪识别模型",对包含对立情绪的内容进行分级干预;推行的"账号信用分"制度,将内容质量与流量推荐直接挂钩。这些创新证明,技术中立不是放任自流的借口,而是精准治理的基础。
平台责任需要重新界定。某直播平台试点"主播情绪管理培训"后,冲突性内容减少58%;某社交平台建立的"争议话题冷却机制",对热点事件延迟推荐72小时,有效降低了群体极化风险。这些实践表明,平台不能仅做内容管道,更要成为生态守护者。
用户素养提升是长远之计。某地网信办开展的"网络文明使者"计划,培训10万名网民成为内容审核志愿者,这种群众路线式的治理模式,正在构建政府、平台、用户的三方共治格局。当每个网民都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清朗起来。
站在数字文明的历史维度审视,这场专项行动的意义早已超越网络治理本身。当我们在虚拟空间中守护理性对话的底线,实际上是在守护现实社会的凝聚力;当我们抵制歧视性言论的蔓延,实际上是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石;当我们反对消极文化的传播,实际上是在激发民族复兴的动力。这场攻坚战没有终点,因为守护精神底色永远在路上。唯有持续创新治理手段,构建多方共治格局,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凝聚共识的新阵地,而非撕裂社会的角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