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块坐个月子,值吗?”广州95后小林将月子中心账单甩进家族群后,群里瞬间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婆婆阵营直言:“请月嫂才1万5,剩下2万5给娃买奶粉不香吗?”闺蜜阵营则反驳:“专业团队24小时待命,省得半夜吵架哭到抑郁。”吵到最后,没人问小林侧切伤口还疼不疼,钱到底花在哪儿成了核心问题。
翻开月子中心的菜单,早餐是藜麦海参粥配低糖燕窝,上午十点加餐一碗桃胶牛奶,午餐是鲈鱼莼菜汤、杂粮饭,下午茶来份木瓜银耳,晚餐换成牛肉粒和菠菜面,夜宵再补一碗红枣枸杞饮。一天六顿,热量精确到小数点,连生姜片都标了克数。对比家里“鸡汤煮一切”的老配方,确实像把胃送进了高考考场。
然而,2024年3月,北京朝阳一家高端月子会所被卧底曝光:月子餐厨房堆满塑料料理包,加热三分钟就端上桌,成本不到30块,标价却高达688。视频一出,评论区齐刷刷“智商税实锤”。更有人补刀:“所谓‘持证营养师’,证书三天包过,考题是‘西红柿炒蛋先放谁’。”瞬间把浪漫滤镜撕得稀碎。
行业也在“内卷”。上海新开的智能母婴房,AI只要听见娃哭,0.8秒推送原因:饿了?尿了?还是单纯想被抱?紫外线奶瓶柜、体感床垫、产后妈妈APP,数据比老公还懂你。深圳更夸张,推出“爸爸陪住”套餐,给男士也发产后抑郁量表,陪产假直接升级成“陪月子假”。听起来像科幻片,可价格表一拉:28天8万8,押金还要另付3万,钱包瑟瑟发抖。
有人转向“轻月子”。成都一栋湖景民宿改成月子小院,15天套餐2万2,护士白天来,晚上回,餐食由隔壁米其林餐厅外包。没有金碧辉煌,但胜在风景好、拍照出片,小红书点赞比宝宝体重涨得还快。长沙更野,直接把产后修复搬进商场,骨盆修复一次380,妊娠纹激光按厘米收费,做完顺手买杯喜茶,都市感拉满。
吵归吵,数字不会撒谎。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4年一线城市月子中心均价6到8万,比去年又涨12%。同期,月嫂均价也破万5,还得给红包、包吃住,遇上脾气不对的,月子里哭三场算保底。有人算账:4万买的不只是服务,是“不欠人情”。婆婆不用凌晨炖汤,亲妈不用蹲厕所洗尿布,老公不用夹在中间当双面胶。
钱花了,家庭关系反而松弛下来,这笔账怎么算?当然,坑也明码标价。选店口诀被总结成段子:一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看厨房是不是自己炒,三看护士站有没有24小时值班表,四看合同里有没有“月子责任险”——万一停电停水、娃呛奶送医,保险能赔,心里不堵。如果销售只吹“明星同款”,却拿不出这四样,直接PASS。
最扎心的其实是后台一条留言:“4万不贵,贵的是没人觉得妈妈也需要被照顾。”请月嫂便宜,可半夜堵奶痛醒,她只能拍拍背说“忍一忍”;住月子中心,催乳师十分钟到位,红外灯一照,疼痛值从10降到3。差价2万5,买的是“我不用硬扛”。
所以,是不是智商税,得看你想买什么。买科学餐单、智能数据、家庭和平,还是单纯买“我值得”?钱包有厚薄,答案没有标准。唯一提醒:下单前,先去后厨转一圈,再跟值班护士聊十分钟,比看一百张宣传册更管用。
至于小林,她最后留了一句:“花4万,买自己一条不后悔的退路,挺值。”屏幕前的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