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曾一度好奇,若彻底中断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国经济是否会遭受重创?然而,现实很快给出了答案——美国自己悄然撤回了大部分加征的对华关税。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之前强硬态度的微妙修正,不是吗?
回溯往昔,美国政府曾信誓旦旦地宣称要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到了2025年5月,这一强硬立场仅维持了短短三个月,美国便撤回了高达91%的对华加征关税。这一戏剧性的转变,连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都直言不讳地称之为“服软”。倘若中国经济真的如某些人所言那般脆弱,美国又何须如此迅速地改变策略呢?
事实上,美国的退让并非出于善意,而是自身也难以承受贸易战之重。原本意图通过关税战迫使中国让步,却不料首先承受不住压力的是美国自己的农民。2025年上半年,美国大豆几乎完全失去了中国市场,这是近三十年来未曾有过的景象。美国中西部的大豆种植区,农民们的抗议声此起彼伏,收成滞销,焦虑情绪蔓延。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却抓住了机遇。巴西迅速构建了一套新的销售体系,将大豆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阿根廷更是直接将大豆出口税降至零,以吸引中国买家。巴西和阿根廷轻而易举地抢占了美国失去的大豆市场份额,美国的损失可谓实实在在。
不仅农民,美国的大企业也深受其害。尤其是那些芯片生产巨头,他们私下向白宫求情,警告称若再不允许与中国做生意,工厂将面临关闭的危机。这充分说明,美国试图通过断绝贸易来打压中国的策略,最终却反噬了自身,企业和农民的苦不堪言,这样的做法又怎能长久?
反观中国,许多人曾担忧失去美国市场会重创经济,但事实并非如此。自2018年起,中国便开始悄然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专家指出,这并非临时应对之策,而是中国早已布局的长远规划。
即便真的与美国断绝贸易,那些长期依赖美国市场的工厂,如电子零件、服装家电等,短期内确实会面临订单减少的困境。就像2025年上半年,美国一度暂停部分芯片出口许可,国内依赖进口设备的小工厂确实陷入了恐慌。但这种局部的困难,并不足以动摇整个中国经济。
中国早已不再局限于美国这一个市场。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2023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便已十分可观,连续四年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意味着,即便没有美国市场,中国仍有广阔的贸易空间。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RCEP区域国家在生产零件、半成品等方面的合作已深入骨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格局。即便失去美国市场,东南亚的工厂仍能继续生产,澳大利亚的矿产能提供原材料,供应链不会因此断裂。
中国政府也早已将“稳住对外贸易”作为重要任务。每年开会都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离岸贸易”,并为企业提供各种支持政策。商务部也表示,新的支持政策将及时出台,以帮助企业稳住订单、开拓新市场。
国内市场本身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减税降费等措施,有效刺激了消费。2025年上半年,国家向股市投入大量资金,新增投入创历史新高。老百姓的消费信心逐渐恢复,家电、汽车等大宗商品销量回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在东盟市场的销量也增长了48%。
有这么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即便出口短期受到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大盘依然能够稳住。这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一条腿走慢点,还有另一条腿能迈大步。
美国人心里也清楚,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早已今非昔比。2025年,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则出现了负增长,经济持续下滑。数据说明了一切,即便真的走到那一步,中国或许会有些疼,但绝对不会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