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中国相隔万里,分属不同文明体系,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揭示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渊源。伊朗境内出土的刻有汉字的文物,引发了学界对古代中伊关系的热烈讨论。这些发现究竟意味着什么?伊朗为何会出现汉字?
三年前,伊朗里海沿岸的吉兰省一处古代遗址,出土了一批距今一千多年的文物。其中包括陶罐、陶片和金属饰品,这些文物看似普通,却在考古研究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考古人员发现,部分陶片上刻有类似甲骨文的符号,由于缺乏专业能力,他们将这些发现发布到网上寻求帮助。
消息一经传出,便在考古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与伊朗考古队取得联系,经过仔细对比,发现这些符号与汉代河西走廊出土的简牍文字极为相似。其中,一个字与东汉和帝年号的“永”字写法几乎一致,另一个字则与汉代官印“安西都护”印文中的“安”字相似。经过德黑兰大学波斯史专家和巴黎索邦大学汉学家的共同研究,初步结论认为这些符号就是汉字,甚至有一块陶片上刻有“此属汉”的字样。
这一发现引发了历史学界和考古界的激烈讨论。有学者翻阅《史记》猜测,汉朝的影响是否已经到达波斯?然而,公元85年的汉朝版图最西边仅到西域都护府,实际管辖范围限于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并未完全控制帕米尔高原。而当时的帕提亚帝国(安息王朝)是伊朗地区的奴隶制帝国,实力强大,与汉朝并列为世界帝国。发现陶片的地方正是帕提亚帝国的腹地,因此“伊朗属汉”的说法并不成立,更多是网络上的误解。
尽管伊朗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省份,但两国之间的历史交流却源远流长。这一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合被匈奴击败的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张骞被匈奴扣押长达十年,逃脱后继续向西寻找大月氏。此时的大月氏已在中亚阿姆河流域建立王国,过着安稳的农耕生活,不愿再与匈奴为敌。张骞未能完成政治任务,但他的出使让中原意识到了中亚更多国家的存在,拉开了中原王朝与西亚、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序幕。
公元前119年,西汉通过漠北之战击败匈奴,收回河西走廊。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西域的影响,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张骞率领300多人的队伍,携带大量金币和丝绸,直达乌孙。尽管乌孙未立即决定与西汉结盟,但张骞在等待期间派出多名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夏等国家,建立了正式联系。公元前115年,乌孙使者随张骞返回长安,西汉与西域十多个国家成功建立了外交关系,为后来正式管辖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安息(帕提亚帝国),打通了中原至罗马的丝绸之路。这条贸易走廊成为中伊贸易的关键纽带,中国丝绸和茶叶西传,波斯香料和宝石东进。
相关学者猜测,伊朗境内出现的刻有类似汉字的陶土片,很可能是中国古代商队与波斯地区频繁贸易往来时遗留的物品。这些商队在长途贸易中可能将带有汉字的器物作为礼物赠送,或因意外遗失在当地。尽管“伊朗属汉”的说法并不成立,但这些发现无疑证明了两国在历史上的深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