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多名院士提醒:这种常见主食比甜食更升糖,糖尿病患者需警惕

时间:2025-10-03 22:23:48 来源:新时代的两性情感 作者:新时代的两性情感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是日常饮食管理的核心。许多人会刻意避开甜食,却忽略了某些看似无害的主食——比如白米饭。这种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见食物,实则暗藏升糖风险,甚至被多位院士公开提醒需谨慎食用。



白米饭:隐藏的“升糖高手”

白米饭的升糖速度远超多数人的想象。它虽无甜味,但进入人体后会被快速消化为葡萄糖,升糖指数(GI值)高达80以上,接近纯葡萄糖的100。这意味着,一碗白米饭对血糖的影响几乎等同于直接摄入白糖。

更危险的是,白米饭导致的血糖波动呈现“快升慢降”的特点。饭后血糖迅速飙升,随后长时间维持高位,容易引发饥饿感,形成“越吃越饿、血糖越控越差”的恶性循环。许多患者明明未摄入甜食,血糖却频繁波动,根源往往就在这一碗白米饭上。



精制主食的双重危害:升糖快+营养低

白米饭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外层的胚芽和麸皮,导致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大量流失,仅剩易消化的淀粉。这种“空热量”食物不仅无法提供充足营养,还会加重胰岛素负担,长期食用可能诱发肥胖、高血压等代谢疾病。

中国营养学会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主食结构以精制碳水为主,这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密切相关。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饮食模式无异于“雪上加霜”,进一步削弱本就脆弱的血糖调节能力。



控糖误区:避开甜食≠安全

许多患者误以为只要不吃甜食,血糖就能稳定。实际上,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不甜但高GI”的食物。白米饭、白馒头、白面条等精制主食的升糖效率极高,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血糖持续失控。

研究显示,同等热量的白米饭与50克葡萄糖对血糖的影响几乎相同,而糙米、燕麦等全谷物的升糖幅度则显著降低。这表明,主食选择对血糖管理至关重要,绝非“随便吃”那么简单。



科学控糖:从调整主食开始

控糖并非完全戒断主食,而是需学会“聪明吃饭”。例如,将白米饭与糙米按比例混合煮制,逐步增加粗粮比例;或用燕麦、藜麦等全谷物替代部分精制主食。这些调整既能保留口感,又能显著降低升糖速度。

此外,食物搭配与进食方式同样关键。蛋白质(如鸡蛋、豆腐)和脂肪(如坚果、橄榄油)可延缓碳水吸收,建议每餐包含这三类营养素。同时,细嚼慢咽能减少淀粉的快速消化,避免血糖骤升。



警惕“无糖”陷阱,关注实际成分

市场上部分“无糖大米”“糖友米”产品,实际淀粉含量并未明显降低,仅通过包装宣传误导消费者。选购时需仔细查看营养成分表,优先选择低GI、高膳食纤维的食品,切勿被“无糖”标签迷惑。

对于口感不适的问题,可通过改良烹饪方式解决。例如,使用电饭煲的杂粮饭模式、提前浸泡杂粮等,均可提升口感。健康与美味并非对立,关键在于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控糖是一场持久战

糖尿病的管理需兼顾“量”与“质”。即使少量食用白米饭,若搭配不合理或缺乏运动,血糖仍会失控。饭后散步20分钟可显著降低血糖峰值,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往往比药物更有效。

长期高GI饮食会持续刺激胰岛素分泌,最终可能导致胰岛功能衰竭。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每一次不合理的饮食选择都在透支健康。调整主食结构并非牺牲,而是为未来健康投资。



健康饮食,从今天开始

糖尿病的形成是长期不良习惯积累的结果,控糖同样需要耐心与坚持。院士们的建议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忠告:吃对比吃少更重要。通过合理选择主食、优化饮食结构、配合适度运动,糖尿病患者完全能将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餐桌是控糖的第一战场,主食是关键武器。选择全谷物、粗细搭配、注重营养均衡,才能在这场健康保卫战中占据主动。真正的“口福”不在于一时满足,而在于多年后身体依然稳健如初。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325257 2.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4卷第6期:《中国糖尿病患者主食选择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第327-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