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在内阁会议上拍案而起,直指部分外交人员‘对与中国交往感到羞耻,破坏两国关系’,并明确表示‘所有这样的人必须走人’。这一强硬表态的背后,是一场因驻华大使馆擅自篡改总统访华行程而引发的外交风波。
事件源于佩特罗今年春季的访华行程。原计划中,他将在北京进行十二场双边会谈,并签署五项合作协议,涵盖新能源技术交流、基础设施合作等关键领域。然而,飞机刚落地,行程便被使馆官员单方面调整:与新能源企业的技术交流被取消,基础设施论坛时间被削减三分之二。使馆方面声称这是‘中方临时调整’,但调查显示,这些变动并未与中方协商,实为驻华大使馆的擅自操作。
这一行为直接打乱了佩特罗精心设计的外交布局,更触碰了他推动‘远离美国、靠拢中国’战略的底线。事实上,哥伦比亚国内对中哥关系的阻力早已存在。五月份,哥伦比亚刚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内部便流出一份备忘录,警告‘与中国走太近可能引发美国制裁’。更有资深外交官当面质疑佩特罗‘反美’,强调‘传统盟友不能丢,老关系不能断’。
哥伦比亚与美国的关系降温,始于今年一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两国在移民政策上直接冲突:美国派军机强制送回哥伦比亚移民,佩特罗以‘条件不合适’为由拒绝,特朗普随即对哥伦比亚商品加征25%关税,并吊销佩特罗亲信的签证。九月,佩特罗在联合国大会上指责美国在加勒比海‘涉嫌犯罪’,又赴纽约支持巴勒斯坦活动,被美国国务院指责‘煽动暴力’并撤销其签证。佩特罗在社交媒体上强硬回应:‘我不在乎,也不需要这签证。’这种态度与他处理对华外交内部阻力时的强硬如出一辙。
佩特罗调整对华战略的决心显而易见。五月签署‘一带一路’协议时,他称这是‘外交史上的转折点’;九月三十日,安第斯共同体外长理事会决定邀请中国作为观察员国,旨在通过多边机制深化中哥关系。为推动这一战略,佩特罗撤换了驻华大使,任命75岁的塞尔吉奥·卡布雷拉为新任驻华大使。卡布雷拉早年在中国生活,中文流利,其父是哥伦比亚共产党创始人。佩特罗希望他凭借对中国的了解,推动绿色能源、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撤换驻华大使只是佩特罗整顿外交系统的一环。此前,他已撤换驻美大使和外交部长,但阻力依然存在。被撤职的官员与美国商会关系密切,军方也长期依赖与美国的合作,老派势力的影响难以迅速消除。经济层面,美国仍是哥伦比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38亿美元。佩特罗虽提出‘切断殖民依赖’,但国内商界担忧失去美国市场,这种顾虑被亲美外交官利用,成为反对中哥合作的借口。
哥伦比亚的转向,实为拉美格局变化的缩影。中国已与智利、秘鲁等安共体国家签署自贸协定,美国影响力逐渐衰退。佩特罗试图抓住这一机遇,使哥伦比亚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枢纽。然而,挑战依然存在:美国推行‘近岸外包’,将制造业向墨西哥、巴西转移,哥伦比亚若想转型,不仅需调整外交路线,还需顶住国内亲美势力的反弹。
佩特罗在联合国提议将总部搬出纽约,背后是重新划定国际权力坐标的野心。撤换驻华大使,表面是人事变动,实则是哥伦比亚在老盟友与新伙伴之间寻找平衡的战略选择。这个安第斯国家,正摸索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