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压达到140/90mmHg,是否必须立即服用降压药?许多人在看到血压计数值稍高时,往往会陷入恐慌,甚至自行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这种行为是谨慎还是过度反应?
每天按时服药、频繁测量血压、饮食清淡到几乎无味,这些做法真的有必要吗?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近一半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过度治疗”倾向。他们的问题并非病情严重,而是被“数字”吓坏了。血压只是一个指标,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看待。
大众对血压管理存在几个常见误区:血压一高就必须吃药;血压降得越低越好;吃药就意味着终身依赖;不吃药就一定会中风。这些观点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对血压的误解,往往源于对高血压本质的不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将高血压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超过这个标准,就必须立即用药。
关键在于:血压是否持续升高、是否伴随器官损害、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医生提醒,一次测量高出标准,并不等于就患上了高血压。情绪紧张、喝咖啡、睡眠不足、剧烈运动等都可能导致血压一过性升高。真正的诊断需要多次测量、综合评估,不能仅凭一次血压计的读数。

血压控制目标并非一刀切。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版)》,年龄、基础疾病、心脑血管风险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降压目标。老年人不宜过度降压,以免引发头晕、跌倒、脑供血不足等问题。
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即可,不宜追求“年轻人标准”。
过度降压反而可能带来伤害。医生在临床中曾遇到多位患者,因自行加大降压药剂量,结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甚至诱发心脑供血不足,危害更大。

血压不是越低越好,适度才是健康的保障。
从西医角度看,高血压的主要危害在于长期对心、脑、肾、眼底等靶器官的损伤,可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而中医认为其病机多属“肝阳上亢”、“痰湿内滞”、“肾虚精亏”等,治疗讲究整体调理、阴阳平衡。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强调“辨证施治、因人施策”。西药起效快,适合急性期控制;中医则注重调养、改善体质,适合长期管理。合理搭配,效果更佳。

医生建议,对于血压轻度升高、无症状、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中青年人群,可以先通过非药物干预观察3~6个月。这包括改善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减重降脂,部分人可实现血压自然回落。
控制盐摄入是核心措施之一。研究表明,每日食盐摄入量每减少3克,收缩压可下降约2~3mmHg。推荐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过咸饮食是中国人高血压高发的重要原因。
运动同样是无药治疗的“良药”。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可有效降低血压。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避免运动诱发不适。

心理压力也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焦虑、紧张、失眠等情绪问题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调节情绪、改善睡眠,是非药物治疗中的不可忽视环节。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强调“观察期”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初诊轻度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仅在135~145/85~95mmHg之间波动,无其他危险因素,完全可以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调节。
不是所有高血压都需要立刻用药,关键是评估整体风险。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已有心脑血管病史者,则应更积极干预,必要时及时用药。

合理使用降压药,远胜于一味加量或频繁换药。
医生提醒,服药方案应个体化,长期随访是关键。切不可因一时血压变化而擅自停药或加药,更不能听信偏方或网络传言,擅自使用保健品替代正规治疗。
在中医调养方面,天麻、钩藤、决明子等药材常用于辅助降压,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穴位按摩、耳穴压豆、食疗汤方等中医方法,也有助于调节血压、舒缓情绪。医生强调,血压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调整。不是单靠药物就能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血压水平。
夜间睡眠质量差,早晨血压往往偏高;秋冬季节寒冷刺激,易导致血压波动;长时间看手机、看电视,也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上升。
监测血压应定时定点,避免过度频繁测量引发焦虑。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一次,记录变化趋势,而非盯着每一个数值波动。

血压管理的核心,是平衡心态、规律生活、科学干预。
医生总结指出:只要血压未超过150/90mmHg、无明显不适、无高危因素,大多数情况可暂缓用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观察与生活方式干预。切勿因过度恐慌而盲目吃药,反而扰乱身体节律。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王继光,郝丽萍.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现状及其对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5):413-418. [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摘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1):1-10.
如果你身边也有人为血压担忧,不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的血压管理方法,共同守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