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北京大兴一奥迪4S店“爆雷”,二十余位车主陷提车困局,这家汽车集团还好吗?

时间:2025-10-05 04:32:41 来源:汽车工程师 作者:汽车工程师

近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提车难”风波,将北京大兴区的一汽奥迪4S店——北京兴奥晟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数十位满怀喜悦购车的车主,在支付了全额车款后,却意外地陷入了一场漫长的等待。他们手中的销售合同仿佛成了一张空头支票,约定的交车日期一推再推,心心念念的爱车近在眼前,却因一张薄薄的“车辆合格证”无法到手,而变得遥不可及。

风波骤起:“承诺”为何屡成空文?

车主赵女士的遭遇是这场风波的典型缩影。今年7月底,她购置了一辆奥迪A3,并顺利拿到了发票。按照与兴奥晟通公司最初的约定,8月8日应是喜迎新车的日子。然而,这一天她等来的不是车钥匙,而是一纸延期通知。在车主的追问下,4S店出具了白纸黑字的“承诺书”,将交车日期改至8月29日,并承诺给予补偿。可当期限再次来临,承诺依旧落空。


一位维权车主的购车销售合同。受访者供图

像赵女士这样的车主,目前已知的就有二十余位。据车主们自发统计,最早从7月15日起,该4S店就已出现无法正常交车的状况。尽管在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后,店方承诺“按顺序每周交车2-3辆”,但进入9月后,提车进度明显放缓,两周仅交付2辆,对于仍在苦等的车主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


销售人员和车主的聊天记录显示,公司正“赎证”。 受访者供图

更让车主们感到愤懑的是,在维权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其他问题。一位化名李华的车主在店内看到了自己订购的车辆,却发现生产日期是2024年12月,这意味着这台车已在库存中放置了9个多月,属于典型的“库存车”。而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对此只字未提,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根源探寻:资金链断裂下的“合格证死结”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提车难”的困局?在车主与业内人士看来,问题的核心直指4S店的资金链。

据报道,兴奥晟通公司采用了汽车行业里一种并不少见的融资模式——“合格证抵押融资”。简单来说,4S店因自身流动资金不足,会将新车合格证抵押给银行,以获得贷款用于周转。当消费者支付购车款后,4S店本应第一时间用这笔钱去银行赎回合格证,再交付给车主。

然而,一旦4S店将消费者的购车款挪作他用,而非用于赎回合格证,这个原本可以顺畅滚动的资金链条就会瞬间断裂。车主们付了钱,4S店却无力“赎证”,没有合格证,车辆就无法上牌、投保和合法上路,所谓的“交车”自然成了无稽之谈。

这一判断也从侧面得到了印证。公开资料显示,兴奥晟通公司在最近一个月内已三次被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总金额高达约2600万元。这充分表明,该公司的资金状况已极度紧张。面对质疑,店方相关负责人虽承认存在“暂时性资金运转问题”,但其“正在陆续赎证”的说法,在进展缓慢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值得注意的是,兴奥晟通4S店并非独立经营的小门店,其曾获“北京市汽车流通行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称号,是运通汽车集团旗下重要门店之一。这家始创于上世纪(参数丨图片)80年代的汽车集团,2024年还以第294位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旗下拥有60余家4S店,覆盖劳斯莱斯、奥迪等18个品牌,豪华品牌占比高达86%,2023年汽车板块总收入达413.17亿元。


但光鲜数据背后,运通集团的资金危机已在多地显现。据汽车之家报道,2025年以来,集团已有超过10家4S店出现提车难、维修保养中断、积分冻结等问题,涉及捷豹路虎、林肯等多个品牌。除了挪用购车款导致的提车纠纷,部分门店还被曝拖欠置换车款和员工工资,而集团抽调门店资金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基层经营困难。

从行业标杆到多地爆雷,运通集团的困境实则是汽车经销商行业寒冬的缩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经销商净利润率仅0.7%,新车销售大面积亏损,部分车型进销倒挂幅度达-22.8%,相当于售价比进货价打了八折。2025年1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升至62.3%,超七成经销商表示市场未达预期,奥迪等豪华品牌库存积压尤为严重。在“价格战”导致行业年度零售损失1380亿元的背景下,即便如运通这样的头部集团,也难以抵御现金流压力。

责任拷问:品牌方与监管何以回应?

在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各方责任主体的反应耐人寻味。

作为品牌方的“一汽奥迪”,其态度尤为引人关注。*从报道来看,尽管多位车主早已多次向官方客服反馈情况,且媒体也主动联系询问,但截至发稿,一汽奥迪官方层面并未给出任何实质性的回应或解决方案,仅有其公关公司进行了“初步的情况了解”。这种近乎“失声”的状态,与其作为品牌管理者和授权渠道监督者的身份严重不符。4S店是品牌直面消费者的窗口,其经营行为直接关乎品牌声誉。当授权经销商出现严重经营困境并损害消费者权益时,品牌方是否有责任介入协调、督促解决,甚至启动应急机制以维护车主利益?这无疑是抛给一汽奥迪的一道必答题。

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但效果有待观察。北京大兴区西红门市场监管所的及时介入是积极的一步,他们掌握了车主名单并组织了协调。然而,面对企业复杂的资金链问题,行政调解的力量终究有限。市场监管局方面“因涉及多个监管部门,不便单独发声”的表态,也折射出处理此类事件时可能存在的职能交叉与协调难题。

结语

北京兴奥晟通奥迪4S店的“合格证之困”,不仅是一起简单的消费纠纷,更是汽车销售行业资金风险与管理漏洞的一次集中暴露。它警示我们,光鲜亮丽的品牌授权店背后,也可能隐藏着经营危机。对于消费者,唯有增强风险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对于品牌方,如何加强对经销商的监管与风险筛查,建立有效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是必须正视的课题;对于行业而言,则需思考如何进一步规范合格证抵押融资行为,避免让消费者的信任与真金白银,为企业的经营风险“买单”。只有当各方责任真正落地,才能让消费者放心地实现“奥迪梦”,而非陷入“提车难”的烦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