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英国留学圈总是热闹非凡,各种留学故事层出不穷。然而,今年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则消息,却让众多中国留学生的心情跌入谷底。
图源:UCL
不少学生早早收到了UCL的录取通知书(offer),满心欢喜地交了押金、订了住宿,甚至买好了机票。然而,就在开学前夕,一封来自学校的邮件却如冷水浇头:由于发不出CAS(确认录取函),学生今年无法入学。
1
UCL为何无法发放CAS?
据《卫报》报道,伦敦大学学院(UCL)在开学前几日承认,由于下学年的签证配额超额,他们已没有名额,导致数百名被录取的国际学生陷入困境,可能面临数千英镑的额外开销。其中,仅中国学生就有约200人受到影响。
学校最初建议这些学生将入学推迟到2026年,并将问题归咎于“需求猛增”,表示正在与内政部协商增加签证名额。然而,这一解释并未能平息学生们的愤怒和焦虑。
几位学生透露,他们在收到录取通知后,已在机票、申请费、住宿等方面花费了数千英镑。两周前,学校突然联系他们,称无法发放学习录取确认书(CAS),而这是申请学生签证的关键文件。
一位已抵达英国准备开学的学生表示,如果没有签证,她可能面临被遣返的风险。另一位学生则感慨道:“我和无数同学一样,小心翼翼、认真努力完成了申请,按时提交了所有材料,最终拿到了无条件录取。可是现在,我们要为这场制度失误买单。”
The Guardian
什么是CAS?
CAS是英国留学签证申请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全称为Confirmation of Acceptance for Studies(学习录取确认函)。这是英国大学或学院在学生拿到无条件录取后,通过英国移民局系统生成的一份电子文件,并提供一个唯一的CAS号码。
CAS上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课程名称和起止时间、学费金额、已缴费用以及学校的担保资质等。它是证明学生确实获得了合法合规的录取资格的重要文件,英国移民局会依此判断学生是否符合学生签证的申请条件。
申请签证时,学生只需在申请表里填写CAS号码即可。需要注意的是,CAS一般在开学前六个月内才能签发,每个CAS号码只能使用一次。如果签证被拒,通常需要重新申请新的CAS。因此,CAS是留学生顺利获得签证、赴英学习的重要凭证。
示意图:
Leap Scholar
UCL为何会“玩脱”?
1. 超额录取,踩了红线
英国大学的录取并非精准科学,而是赌概率。学校会参考往年的“入学率”来发放offer。然而,UCL在G5中常被视为“备胎校”,很多学生一旦拿到牛津、剑桥或帝国理工的录取,就会放弃UCL。这导致UCL往年经常被“放鸽子”,养成了超额发offer的习惯。
图源:UCL
然而,今年形势却反了过来。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接受UCL的录取,导致UCL直接爆仓,录取人数远超CAS配额。由于CAS与移民局(UKVI)挂钩,UCL贸然超发将面临罚款甚至招生资格被暂停的风险。因此,学校只能选择砍掉一批学生,停止发CAS。
图源:UCL
2. 内部流程拖延,节奏混乱
除了超额录取外,UCL的内部流程拖延也是导致此次事件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的语言成绩、学历证明都是掐着最后的deadline才交上去。而学校的行政效率又一贯“英式拖沓”,从内部审批到系统更新往往要拖个十天半月。
等到八月、九月才进入“换Uncon(无条件录取通知)+发CAS”的环节时,学校发现额度早已消耗殆尽。这意味着一部分学生的offer完全是“画饼”,他们辛辛苦苦补齐材料后才发现根本无法入学。
图源:UCL
UCL事件并非个例
UCL的此次事件在英国高等教育界并不罕见。几年前,伦敦国王学院(KCL)也因超额发放录取通知而不得不临时取消部分学生的CAS。华威大学(Warwick)同样因国内学生报名踊跃、录取名额超出预期而紧急踩刹车。曼彻斯特大学当年甚至因“被鸽率”下降而临时冻结部分录取。格拉斯哥大学则更为奇葩,直接以“住宿不足”为由要求学生抢宿舍否则不发CAS。
由此可见,这类事件并非首次发生,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英国大学的临时操作就像伦敦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
2
留学生如何应对?
面对UCL的此次事件,留学生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应对。
1. 官方方案:延期一年
学校给出的标准选项是让学生选择defer到下一年入学,并保证明年能来读但不赔偿任何费用。这意味着所有沉没成本如押金、宿舍订金、机票退改签费用等都将由学生自担。甚至有些学生已经提前辞职、放弃国内的升学机会如今只能面临“空窗一年”。这无疑是赤裸裸的“霸王条款”,但学生往往无法反抗因为拒绝意味着彻底没学上。
图源:UCL
2. 投诉和维权?效果有限
有人可能会想通过投诉到学校、教育监管部门甚至找律师维权来解决问题。然而实际上这几乎没用。因为学校怕的不是学生而是UKVI和OFS等监管机构。相比之下个别学生的投诉只是小打小闹不足为惧。更现实的是跨国诉讼成本极高请律师、走流程、翻译文件等费用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承担不起。
图源:UCL
3. 硬刚的个例:有时能翻盘
当然偶尔也有学生敢硬刚。他们保存所有证据如录取信、押金缴费记录、住宿合同、机票订单等然后不停给学校施压甚至在社交媒体公开发声闹到媒体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出于“声誉维护”有时会特例开恩把个别学生捞回来。但注意这只是个别情况大多数人依旧只能忍气吞声接受延期一年。
图源:UCL
4. 更现实的选择:换学校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另一条出路就是直接放弃UCL转投其他学校。虽然心里不甘但至少能按时入学不至于耽误一年青春。然而问题在于很多热门专业在9月已经招满想再找替代学校并不容易。再加上UCL的光环太诱人很多学生宁愿咬牙延期也舍不得放弃。
图源:UCL
UCL风波会引发信任危机吗?
很多学生会问UCL这么折腾会不会引发信任危机?答案很残酷:不会。UCL还是UCLG5光环还在申请人数依旧爆满。哪怕今年坑了一批学生明年照样有无数人追着申。对学校来说声誉风险小于合规风险。换句话说学校并不怕学生骂怕的只有政府监管。只要名气在,学生群体依旧趋之若鹜。
UCL不会因为这次风波掉队甚至可能借机“提门槛”让录取更难。
不过好在经过大家的激励抗争,今天社交媒体上有同学发帖,称学校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可以正常顺利入学了!
3
留学不难,读名校真的难
今年很多被卡住的学生都是因为语言成绩、材料提交过晚导致错过了关键时间节点。因此建议学生能早交材料就早交别卡到最后。很多学生是最后补交材料赶上了CAS限额爆仓。
同时留学申请最忌讳“all in”。UCL再香也得留后路。这件事告诉我们留学不仅是个人努力的问题还要看运气、政策、学校管理水平。被UCL鸽了不代表你不优秀而是踩了坑。
图源:UCL
今年被鸽的学生还没哭完下一届申请人已经在心慌了。因为学校为了避免再次超额会在26fall减少录取人数。这意味着UCL明年的录取难度将直接上涨至少10%。所以今年的“悲剧”其实是在给下一届埋坑。留学的内卷往往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
遇到UCL这种操作骂归骂气归气但最终我们还是要认清一个事实:热门名校永远是坑也是诱惑。它不缺学生我们却缺它这就是英国留学最扎心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