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谍战大剧《沉默的荣耀》上线后引发了广泛讨论,口碑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部分观众认为该剧在还原历史细节方面表现出色,但也有不少批评声音指出其存在谍战剧常见的‘想当然’问题。那么,这部剧究竟表现如何?是否值得一看?
收视率不俗,但评价两极
《沉默的荣耀》目前已经上线多集,整体反馈较为复杂。虽然收视率不低,观众大多比较买账,但平心而论,这部电视剧并不能算是完美之作,只能说是‘有好有坏’。其最大的争议点在于,部分观众认为该剧在历史还原与戏剧化改编之间未能找到完美平衡。
历史远比虚构震撼,吴石将军的潜伏传奇
《沉默的荣耀》中,吴石将军的历史故事远比虚构的情节更加震撼。他堪称用生命书写了最壮烈的潜伏传奇,而这部剧也成功还原了这一段本就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剧中,于和伟老师饰演的吴石将军是国民党‘国防部’的高官,同时也是身处敌营最高位的潜伏者。他的处境极其危险,每天既要隐忍又要从容地周旋于包括毛人凤在内的特务头子中间,每时每刻都如履薄冰。
有时,剧中的气氛紧张到让人忘记喘气,而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换做常人,可能在十分钟内就已经暴露。1949年8月,吴石将军原本可以留在安全的地方等待全国解放,但他却毅然选择赴台继续潜伏,只为解放台湾。这种坚定的信念和牺牲精神,令人动容。
细节打动人心,历史真实再现
片中有很多能打动人的细节,比如吴石深夜整理情报时,桌子上摆着的是一张和家人的合影。这张照片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是吴石将军在自己55岁生日时和家人共同拍摄的最后一张全家福。不久之后,他就被国民党方面逮捕,关押数月后被枪毙。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剧集的真实感,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
背景残酷,国民党在台谍战胜利
该剧的背景是国民党在台湾取得谍战彻底胜利的过程。当时的台湾正处于国民党的戒严之下,非常危险。在军事上,国军取得了金门战役的胜利,进而得到了短期的安全保障。然而,这种胜利背后却是无数地下党的牺牲和苦难。谷正文这个人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正是他在当时重创了在基隆和高雄的党支部,这个过程只用了不到半年多的时间,在大陆这是难以想象的。
当时,谷正文就深切地体会到,当解放军的登陆作战被无限期拖延之后,孤立无援的地下党意志消沉,被捕后很容易就会变节。这种反差感在剧中也有一定的体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吴石的坚守无疑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他的坚持、执拗和迷茫,正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了解的。
争议不断,驳斥‘谍战剧老毛病’论调
在《沉默的荣耀》上线之后,出现了很多贬低这部剧的声音。主要的观点就是这部剧犯了‘谍战剧想当然的老毛病’。我们总结了一些典型的批评,并予以一一驳斥。
比如,有批评指出金门战役的失败是因为解放军不知道对面增兵。然而,这是典型的历史‘白痴’观点。金门战役之所以打输,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萧锋不知道对面的金门岛上有了增兵,不知道胡琏兵团已经进入金门。也就是说,当时确确实实是不知道对面增兵了!这是历史常识。
至于‘敌我战场环境三要素’的说法,虽然确实应该掌握,但金门战役的失败不就是因为没掌握吗?这种想当然的说法,真的看的人无语至极。
戏剧化改编不可避免,历史敬意不可或缺
至于电视剧中一些比较有争议的戏剧化改编,这是影视改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凡是对历史怀有基本敬意和了解的人都很清楚,自古以来被传颂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很多真相往往都笼罩着一层朴拙的平庸,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昂扬。戏剧是需要张力、需要起伏的,人所共知。
我们不求影视作品能够如同老照片一样复刻历史,也不执意将敌我双方都拍成‘草台班子’。然而,数十年来,抗战题材也好,谍战题材也罢,国产影视剧积弊始终未除,还是在沿用老一套的叙事习气。总是觉得自己拍的是‘爽文’短剧,是不需要逻辑的,在主角光环的笼罩下,反派总是心智不全。不过吴石将军的故事,恰恰没法这么做,毕竟他是最后失败的一方。
《沉默的荣耀》:一部值得一看的谍战佳作
《沉默的荣耀》是一部好片子,影视级的质感、演技一样堪称登峰造极,也不娇柔。能做到其中一点已经很难得,而它全部都做到了。因此,这部剧值得一看。无论你是谍战剧的忠实粉丝,还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观众,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