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共和国近日完成议会选举,此次选举结果不仅打破了选举前“极端势力联合执政”的风险预期,更通过选民投票明确确认了“亲西方”的国家发展方向。尽管现任执政联盟将退为反对党,但其在议会中的影响力依然显著,为捷克未来的政治走向奠定了基础。
俄罗斯安全挑衅、总统立场制约及高投票率,共同瓦解“恐怖联盟”
选举前一个月,捷克政坛曾笼罩在“极端势力联合执政”的阴影之下。民意调查显示,安德烈·巴比什领导的ANO党以30%-32%的支持率位居第一,极右翼社民党支持率约13%,极左翼“斯塔奇洛!”联盟支持率约8%。若这三股力量组成联合政府,将形成议会多数席位,这一潜在联盟被捷克国内舆论非正式称为“恐怖联盟”。
社民党与“斯塔奇洛!”均主张捷克退出欧盟和北约,坚决反对对乌克兰的进一步支持。其中,捷克共产党还明确要求恢复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和天然气。“斯塔奇洛!”联盟甚至得到捷克前总统米洛什·泽曼的积极支持,而泽曼素有“普京之友”之称,这一支持无疑反映了克里姆林宫对捷克选举的关注倾向。
简单的席位计算显示,“ANO党+社民党+斯塔奇洛!”的组合足以占据新议会半数以上席位,且当时几乎没有其他联盟选项能与之抗衡。时任总理彼得·菲亚拉甚至直言,若这样的联盟组建政府,必将成为“叛国政府”。ANO党在欧洲议会的代表隶属于“欧洲爱国者”组织,该组织与匈牙利欧尔班·维克托领导的政党及奥地利部分右翼势力存在关联,其政治立场本就引发欧盟层面的讨论。若再与极右、极左政党联合,捷克的外交路线极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向。
三大关键事件逆转局势,“亲西方”民意成主流
就在此前被舆论担忧的“恐怖联盟”看似大概率成型之际,捷克议会选举前最后几周,三大关键事件彻底逆转了局势,最终推动“亲西方”民意成为主流,极端势力未能进入议会核心。
首先是俄罗斯联邦的安全动作引发选民关注。俄罗斯对波兰及部分欧洲国家采取的安全相关行动,使捷克选民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度急剧上升。在选举前一周的关键辩论中,除社民党与“斯塔奇洛!”外,所有政党均明确表态“俄罗斯的行动对捷克共和国的安全构成真正威胁”。这一共识推动部分摇摆选民转向支持“亲西方、维护欧盟与北约合作”的主流政党,削弱了极端势力的支持基础。
其次是捷克总统彼得·帕维尔的立场制约。帕维尔明确宣布,不会将“含有极端倾向政党参与组建的政府”提交议会审议。作为国家元首,这一表态为组阁划定“红线”,使部分原本倾向ANO党的选民意识到“与极端势力联合恐无法通过总统审批”,进而调整投票选择,间接遏制了极端势力的结盟可能。
最后是创纪录的高投票率。此次选举投票率接近69%,为1998年以来捷克议会选举最高。高投票率对极端政党形成“毁灭性打击”:社民党最终得票率仅7.8%,位列第五;“斯塔奇洛!”得票率低至4.3%,未达到5%的议会进入门槛,彻底无缘议会。
与之相对,主张亲西方的政党获得更多选票,现任执政联盟的支持基础进一步巩固。帕维尔在选举结果公布后明确表示:“选举结果显示,选民明确确认了我国当前亲西方的方向”,这一表态也为后续政府组建划定了“路线底线”。
议会格局呈现无绝对多数平衡态势,组阁面临不确定性
尽管“恐怖联盟”瓦解,此次选举并未产生拥有绝对多数的政党,议会格局呈现“无绝对多数”的平衡态势。最终结果显示,ANO党以34.5%的得票率成为第一大党,获80个议会席位,远未达到单独组阁门槛。
现任执政联盟表现超出预期:总理菲亚拉领导的斯波卢联盟得票23.3%,获52席;原执政伙伴STAN党得票11.2%,获22席;一年前退出联合政府的海盗党因“较少受政府社会举措争议影响”,得票近9%,获14席。三者合计92席,仅比ANO党可能联合的力量少1席。这意味着即便退为反对党,现任联盟仍是议会关键力量,ANO党若想推动外交、安全等领域法案,需争取其支持。
此外,持疑欧立场的“驾驶者党”首次进入议会,得票近6.8%,获13席,是唯一明确表示“愿与ANO党结盟”的政党。但“ANO党+驾驶者党”仅能凑齐93席,仍需第三股力量支持才能达多数,而“第三股力量”缺失,为后续组阁埋下不确定性。
从整体格局看,此次选举的核心结果并非“ANO党大胜”,而是“极端势力出局”与“亲西方力量保持议会影响力”的平衡。这一平衡意味着,即便ANO党最终组建政府,其政策也将受多重制约,难以实现“彻底逆转外交路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