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新制药近期陷入多重危机,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形容其处境毫不夸张。国庆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公司连发两条公告,一条是终止资产重组计划,另一条则是收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通知书。与此同时,第二大股东宣布“顶格减持”,三记重拳接连落下,令9000多名持股股民彻夜难眠。
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南新制药的股价波动风险远高于普通股票。科创板股票单日涨跌幅最高可达20%,若节后开盘出现连续大跌,后果将不堪设想。
公告中提及的“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直指公司可能存在财务数据造假行为。今年4月,南新制药曾“自曝”在2023年12月提前确认了本应在2024年入账的2454万元收入,导致2023年营收“虚胖”,2024年营收“被瘦身”。
公司对外解释为“会计差错”,但证监会显然不认可这一说法。从目前信息看,这笔收入“跨期确认”已基本坐实2023年和2024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尽管虚增虚减金额占营收比例不到5%,但关键在于:这是否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最新财务造假处罚规定,若仅涉及这一笔操作,最坏结果可能是罚款或被ST(特别处理)。但若查实虚增比例超过20%,或往前几年也有类似操作,则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红线。南新制药的命运,全系于证监会最终的调查结果。
在公告发布前五天,公司第二大股东广州乾元宣布将减持3%的股份。根据A股规定,持股5%以上的股东90天内最多只能减持3%,这意味着该股东选择了“顶格减持”,毫无保留。
股民对此类行为尤为敏感:大股东都要撤离,普通投资者还能安心持有吗?更糟糕的是,公司同时宣布终止一项对外部医药资产的收购计划。该重组原本被视为南新制药转型突围的关键一步,公司原计划掏出4.8亿元现金全资收购,不涉及发行股份,理论上不应受立案调查影响。
然而,交易最终仍告吹。官方说法是“双方协商未达成一致”,但市场普遍猜测,监管层面可能出手叫停。毕竟,在调查期间,任何重大资产运作都可能被暂缓。
这并非南新制药首次重组失败。早在2020年上市时,它就提出过一个26亿元的并购计划,后来缩水为收购51%股权,但折腾两年后仍以失败告终。一次次画饼,却一次次落空,投资者的耐心早已被消耗殆尽。
南新制药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早有征兆。其核心问题在于主业疲软。公司靠“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起家,这是一种抗流感病毒药物,效果优于奥司他韦,但缺点也很明显:必须静脉注射,无法口服。这意味着患者必须去医院输液,不能自行在药店购买使用。
因此,帕拉米韦的知名度远不如奥司他韦,市场规模也小得多。不过,在南新制药上市初期,它是国内唯一拥有该药生产的企业,“独家”地位是其最大的护城河。
可惜好景不长。2023年开始,帕拉米韦的仿制药陆续获批上市,南新制药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到2024、2025年,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公司营收也一落千丈——2025年上半年仅6000多万元,还不到2020年巅峰时期10亿元的一个零头。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应收账款。据统计,从2020年上市至今,南新制药累计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超过6亿元,基本都是收不回来的坏账。这也让人不禁怀疑:公司过去的销售收入,到底有多少是“纸面富贵”?
面对主业萎缩,南新制药并非没有尝试自救。公司从2020年就开始研发帕拉米韦的吸入剂型,希望通过改变给药方式突破现有困局。目前,吸入溶液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若能成功,无疑将大大拓宽使用场景。
但问题在于,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远水难解近渴。更何况,科创板虽然鼓励创新,但最终还是要看企业能否实现收入、能否盈利。如果一直“只研不发”,资本市场也很难持续买单。
回头来看,南新制药上市五年来累计亏损超过5亿元,基本没给股东赚过钱。公司之所以还有钱去做现金收购,全靠当初IPO融来的12亿元资金在支撑。但如果主业持续不振,转型又屡屡受挫,这笔钱还能烧多久?
南新制药目前面临的,除了业绩下滑,还有信任危机。立案调查打击的是投资者对财务真实的信任;股东减持打击的是对治理结构的信任;重组失败打击的是对转型前景的信任;而主业萎缩,更是动摇了公司生存的根基。
对于南新制药的9000多名股民来说,这个国庆节过得相当不安稳。未来,公司能否走出困境,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