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贝预制菜’风波持续发酵的背景下,‘现做’一词意外成为餐饮行业的敏感话题。近日,知名连锁品牌绿茶餐厅悄然撤下门店外‘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醒目标语,引发消费者对预制菜使用情况的广泛关注。
9月17日,记者实地探访深圳南山区某绿茶餐厅门店,发现原本悬挂于门外的‘无预制菜’宣传牌已不见踪影。当被问及撤换原因时,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具体时间’,但强调烤鸡等招牌菜品‘均为现做’。值得注意的是,该店外卖餐具上原本印有的‘无预制菜’字样已被黑色涂层覆盖。
深圳南山绿茶餐厅门店外景(原‘无预制菜’广告位已空置)
据‘黑猫投诉’平台披露,近期多地消费者反映类似情况:吉林某喜家德水饺门店将‘拒绝预制’宣传标语涂抹遮盖;而绿茶餐厅招股书中的供应链信息更揭示出行业操作惯例——该品牌与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企业建立合作,通过中央厨房完成食材预处理,门店仅需进行简单加工即可出餐。
这种‘灵活供应链’模式虽提升了运营效率,却在消费者端引发争议。社交媒体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餐厅使用预制菜却未明确告知的行为‘侵犯知情权’。尤其在消费市场对预制菜品质存在两极评价的背景下,绿茶餐厅‘现烤招牌菜’与‘中央厨房提效’的双重宣传策略备受质疑。
绿茶餐厅原‘无预制菜’宣传效果图
监管层面亦对此保持关注。证监会曾就食品安全问题专项问询绿茶餐厅,要求其披露预制菜具体占比及合规情况。2024年3月,杭州某门店被曝售卖未标注的预制‘佛跳墙’,尽管品牌方迅速下架相关产品,但消费者对预制菜新鲜度的担忧持续发酵。
行业扩张与品质管控的平衡难题,在绿茶餐厅最新财报中可见端倪。2025年8月数据显示,该品牌全国门店突破500家,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0%。但快速扩张背后,杭州地区多家太二酸菜鱼门店的经营异常,为行业敲响警钟。
延伸阅读:太二酸菜鱼‘活鱼现做’遭实测质疑
9月15日,‘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话题登上热搜。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杭州23家太二门店中,6家已歇业关闭,大悦城店等3家暂停营业。更引人关注的是,某门店7分钟内快速上齐三道菜的表现,与其‘活鱼现做’的宣传形成强烈反差。
太二酸菜鱼标准菜品展示
据行业报告分析,太二酸菜鱼采用的‘集采+中央厨房’模式,使其鱼片、酸菜等核心食材均实现预处理。尽管品牌方强调‘每日鲜配到店’,但消费者对‘现杀现做’的预期与实际7分钟出餐效率的矛盾愈发凸显。
太二母公司九毛九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547家自营餐厅中仅68家升级为‘鲜活门店’。以杭州为例,仅宝龙城店使用活鱼现杀,其他门店则采用鱼柳现场加工。客服人员解释称:‘鲜活门店的鱼从到店到上桌需10-15分钟,顾客可申请参观后厨验证。’
太二酸菜鱼后厨实景(增设现场烹饪设备)
这场由‘现做’宣传引发的行业震荡,折射出餐饮业在效率与品质间的艰难抉择。当中央厨房模式成为连锁品牌标配,如何建立透明化的预制菜使用标准,或将成为决定品牌口碑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