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当两岸刚恢复民间交流时,人人都很羡慕台湾。
因为那时的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GDP高达12439美元。
可大陆人均GDP只有433美元,整整29倍的差距让人咋舌。
然而现在,30年过去了,这个差距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两地经济发展如何?台湾省当时超出大陆29倍,如今还剩几倍?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起点的巨大差异
1949年底,国民党败退台湾,同时还带走了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大量白银和外汇。
再加上1951年到1965年,美国对台湾开始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美援总额达到14.8亿美元,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
而美国不仅给钱,还帮台湾建工厂、修港口、培训技术人员。
当时的台湾利用这些援助,大力发展轻工业,搞土地改革,经济很快恢复。
而大陆这边,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苏联援助的156个工业项目,确实帮助建立了工业基础。
但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专家不仅撤走了,还要将所有的债还上。
再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了,哪里还有钱搞建设。
到了196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又给了台湾机会。
日本和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移,工资上涨让他们的纺织、电子装配这些产业没了竞争力。
台湾正好接住了这波产业转移,和韩国、香港、新加坡一起,成了“亚洲四小龙”。
台湾走的是典型的加工贸易路线,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出口成品。
纺织品、塑料制品、小家电,什么赚钱做什么。
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那是两岸隔绝38年后,首次恢复民间交流。
那一年,探亲的老兵们带着彩电、录音机回乡,大陆亲戚看得目瞪口呆。
台湾那边家家有冰箱彩电,街上摩托车到处跑,而大陆很多地方还点煤油灯。
到了1993年,差距直接达到顶峰。
台湾人均GDP 12439美元,大陆只有433美元,整整29倍的差距。
那时候台湾人来大陆,住最好的酒店,吃最贵的餐厅,出手阔绰。
大陆这边,城里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几百块,看到台湾亲戚既羡慕又自卑。
但就在差距最大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1992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更重要的是,经过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加入了WTO。
世界工厂的崛起
加入WTO是真正的分水岭,14亿人的市场对外开放,全球资本像潮水一样涌入。
珠三角的工厂一夜之间冒出来,东莞的电子厂24小时运转,苏州的工业园区机器轰鸣。
外资看重的不仅是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工人的勤劳和纪律性。
台商也坐不住了,工厂纷纷搬进大陆,昆山成了台商聚集地,号称“小台北”。
为什么要搬?很简单,同样的工人,大陆工资只有台湾的三分之一,而且更勤快。
订单都被大陆抢走了,不搬就是等死。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01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
虽然只有台湾的8.1%,但增长势头惊人。
到2010年,大陆人均GDP达到4629美元,台湾18588美元,差距缩小到4倍。
更重要的是,大陆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之后,大陆不再满足于做世界工厂,开始向产业链上游爬升。
最典型的是新能源汽车,比亚迪从一个做电池的小厂,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谁能想到曾经连桑塔纳都造不好的中国,现在能把汽车卖到全世界?
而光伏产业,更是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优势,把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打下来90%。
现在全球90%的光伏产能在中国,连中东土豪都买中国的太阳能板在沙漠里建电站。
反观台湾,除了台积电还能撑场面,其他产业基本在原地踏步。
台积电确实厉害,2023年营收超过700亿美元,生产全球最先进的芯片。
但问题是,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半导体,一旦这个产业出问题,整个经济都要遭殃。
更要命的是,台湾经济已经离不开大陆。
2023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总出口的35%以上,进口也主要来自大陆。
说白了,台湾就是大陆产业链上的一环,原材料从大陆来,产品卖给大陆,赚个加工费。
数字背后的真实生活
到2024年,台湾人均GDP约3.4万美元,大陆1.33万美元,看起来还是2.6倍的差距。
但这个数字并不能代表全部,首先,台湾的贫富差距是很大。
郭台铭这样的超级富豪,把平均数拉得很高,普通人的收入没那么多。
台北的年轻人,大学毕业月薪4-5万新台币(约1万人民币)。
但光房租就要2万,剩下的刚够生活。
在大陆一线城市,虽然房价也高,但年轻人的选择更多,二三线城市机会也不少。
再者,生活便利性已经完全逆转。
移动支付在大陆是标配,买个煎饼果子都能扫码,台湾很多地方还是现金交易。
更别说外卖、网购、共享单车这些,大陆的数字生活便利性甩台湾几条街。
以至于,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选择到大陆工作生活,不是因为什么政治立场。
就是因为这里机会多、发展空间大。
上海、深圳、杭州这些城市,创业氛围浓厚,年轻人只要有想法、肯努力,就有出头的机会。
看看现在的发展势头,大陆每年都有新突破。
国产大飞机C919开始商业运营,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第一,人工智能应用遍地开花。
台湾除了护住台积电这个宝贝,其他产业都在走下坡路。
福建省的GDP已经接近6万亿人民币,按现在的增速,2025年就会超过台湾全省。
一个省的经济总量超过整个台湾,这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从1993年的29倍到2024年的2.6倍,这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变化。
当大陆继续保持增长,当越来越多台湾民众看清现实,两岸关系的走向其实已经很明确。
经济融合是第一步,民心相通是第二步,最终的结果,历史会给出答案。
时代变了,力量对比变了,人心也在变。
这就是三十年来两岸经济此消彼长的故事,也是未来趋势的最好说明。
结语
从29倍到2.6倍,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变化,更是两岸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当大陆以惊人的速度追赶,台湾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人不禁感慨万千。未来,随着大陆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这个差距还将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