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2026贺岁档将至:国内首部现实题材“中剧”开启剧集新赛道

时间:2025-10-07 21:21:35 来源:广电视界 作者:广电视界

2025年,中国剧集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长剧逐渐“变短”,短剧不断“变长”。在这场内容形态的进化中,一个全新的赛道——“中剧”悄然崛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5年8月公布的全国电视剧备案公示名单显示,由慈文传媒集团、北京慈文电影公司、北京好来西影视策划公司联合出品的都市轻喜剧《爱上这条街》正式通过备案,成为国内首部现实题材“中剧”。该剧计划于2026年贺岁档登陆荧屏,以每集20分钟的创新形态,开启剧集市场的新篇章。

赛道破冰:定义剧集市场新形态

在2025年8月的备案公示中,广电总局首次单列“中剧”类别,标志着这一剧集形态正式纳入监管与产业体系。《爱上这条街》作为现实题材首部备案作品,具有里程碑意义。业内普遍认为,“中剧”的核心特征在于单集时长15至30分钟,介于传统电视剧与微短剧之间,形成了以“中度体量”为特征的全新赛道。

公开信息显示,《爱上这条街》总集数为16集,而同期备案的另一部中剧《朱雀堂2》则达到30集。值得注意的是,《朱雀堂》第一季此前每集时长20分钟,曾被归类为微短剧,但随着“中剧”概念的官方确认,该系列被更精准地划分进“中剧”赛道。这一调整不仅体现了监管的细化,也反映了市场对内容形态的重新认知。

相比传统电视剧,中剧既保留了长剧的制作水准与人物塑造空间,又融合了微短剧的紧凑节奏,适配移动端碎片化的观看习惯。《爱上这条街》围绕七个单元故事展开,分别触及“外来就业”“长辈催婚”“子女教育”“网络乱象”“人工智能”“相互理解”“老无所依”等社会热点议题。该剧与《朱雀堂》系列不约而同选择20分钟的单集时长,旨在叙事深度与观看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成为中剧“凝练而不失深度”的典型实践。

市场驱动:多重因素催生新品类

中剧的诞生源于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近年来,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观众审美需求已从单纯追求强刺激转向注重叙事完整与人物塑造。中剧以适中的时长与完整的故事线,避免了传统剧集“注水”导致的叙事拖沓问题,同时克服了部分短剧节奏过快、叙事逻辑粗糙、人物刻画单薄的局限,精准呼应了当下观众对精品化、中度体量内容的需求。

政策层面,2024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相继推出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机制和“微短剧+”行动计划,鼓励剧集形态创新与内容升级。日前印发实施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业内称为“广电21条”)也明确支持多样化内容创作。《爱上这条街》作为首部备案的现实题材中剧,正是政策鼓励与市场升级结合的产物。

行业影响:或重构剧集产业格局

中剧的出现将从多个层面影响剧集产业的发展。在制作层面,中剧为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新载体,也将推动制作模式的创新。20分钟的时长要求剧本创作必须精炼,每个场景、每句台词都要经得起推敲,这对编剧和导演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商业模式上,中剧更适合分账模式与IP孵化。中等体量使得中剧的投资风险相对可控,同时也为后续的IP开发留出了空间。对于传统影视公司而言,通过中剧切入创新赛道代表着转型的新机遇。例如,《爱上这条街》在场景设置、人物塑造和台词表达上均体现出浓郁的北京地域特色,同时又以普遍的情感共鸣面向全国观众,这种“新京味”都市轻喜剧的定位,正是中剧地域性与普适性结合的典型案例。

据悉,中剧《爱上这条街》即将开机,该剧由梁天担任总策划、总导演,于谦、梁天、宋晓峰、郎月婷、陶慧敏、林博洋等演员参演。剧集以“五方街”为理想生活缩影,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力求在轻松幽默的叙事中注入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该剧以新颖的剧集形态和温暖现实主义风格,打造北京的贺岁档,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剧体验。

随着《爱上这条街》等作品的陆续面世,2026年或将成为“中剧元年”。在政策、市场与创作力的三重推动下,这一新形态有望为行业开辟更具弹性的发展路径,剧集市场将迎来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的新发展阶段。而无论形态如何创新,内容品质始终是根本,这也将决定中剧这一新兴赛道的发展前景。

来源:振兴国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