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书》,让全额支付了17.21亿元土地款的紫光系企业陷入困境,也让东莞这座“世界工厂”面临营商环境的拷问。
“全款支付了17个多亿的土地,政府宣布要全部无偿收回,还要再罚3个多亿。我们从事房地产开发20多年,这样的事情,闻所未闻。”2025年9月,紫光和创与紫光和融两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吴松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
这起引发广泛关注的土地纠纷案,源于2019年两家公司与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签订的258亩土地合同。在全额支付17.21亿元土地款后,项目因疫情等因素进展延迟。
2023年,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宣布无偿收回土地并处以3.44亿元罚款,理由是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开发建设,构成闲置土地。
01 天价土地纠纷
这起巨额土地官司源于2019年,紫光和创与紫光和融两家公司全额支付了东莞市“紫光芯云产业城项目一期”258亩土地款项,总计17.21亿元。
项目原计划打造成为大湾区的城市新地标,包括5G技术研究院产业中心、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产业中心等。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吴松解释:“我们的项目总规划是请了一家国际著名设计公司Callison Rtkl International Ltd的洛杉矶团队来具体实施,结果从2020年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外的设计人员无法入境中国。”
企业方面表示,他们曾提交80余版设计方案,支出设计费3400万元,并在2020年11月完成了95%的基坑开挖。
但东莞市自然资源局认为,企业未按出让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建设,于2023年3月做出《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书》,宣布无偿收回这258亩土地。
02 经济寒流下的东莞
东莞土地争议案的背后,是这座“世界工厂”正面临的经济寒流。
曾经依靠“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起家的东莞,如今面临外资撤离的严峻挑战。2025年7月,一家美资企业——东莞欧若凯科技有限公司因中美关税战导致出口订单锐减,被迫停产并实行经济性裁员。
该公司的公告揭示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关税战导致出口订单锐减,不得不停产;二是公司判断形势不会逆转,所以决定大裁员。
土地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降温趋势。2024年东莞土地市场最魔幻的一幕是:挂牌5块宅地,2块临时撤牌,剩下3块全是人才房和安置房。
数据更为直观:2024年东莞卖地收入较峰值蒸发超70%,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腰斩56.6%。GDP增速数次在全省倒数第一。这种过山车式的暴跌,清晰地反映出东莞土地财政面临的巨大压力。
03 程序瑕疵与法律争议
这起土地收回案件中存在一些程序问题。在事后的行政诉讼中,负责案件审理的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承认,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启动闲置土地调查的时间“存在瑕疵”。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于2021年4月30日向两家公司送达《闲置土地调查通知书》。而根据2020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通知,对受疫情影响未按期动工的土地,是从2020年6月15日起恢复计算违约期。
调查启动时间距离恢复计算违约期尚不足一年。
而且,企业方曾对项目地块进行了开工。2020年6月24日、10月26日,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基坑工程的重大项目基础和基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提前介入登记并办结。
至2020年11月17日,项目已经开挖了95%的基坑和20%的基础桩施工。
在2025年1月的一审判决中,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虽然承认调查启动时间存在瑕疵,且“东莞市自然资源局认为闲置时间自2021年4月17日起计算,存在错误”,但是法院认为,这些并“不影响案涉闲置土地的认定”。
两家公司随后提出上诉。2025年5月,此案二审在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截至2025年9月27日,法院尚未对此案宣判。
04 “世界工厂”的十字路口
2023年,东莞系统谋划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握新型工业化重大机遇,聚焦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六大重点产业进行强力招商。
然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东莞面临艰难抉择:是继续坚持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还是为了短期财政利益采取更为严厉的土地政策?长远的规划抵不过急功近利搞钱的冲动。
这起17亿土地案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东莞在转型期的困境与挑战。
贵州仁怀刚刚爆出当地政府粗暴没收外地投资企业价值8亿企业的风波还没有停止,在改革开放的广东,在世界工厂的东莞发生这起无偿收回17亿全额付款土地案,实在是耐人寻味。
东莞土地案的二审法庭上,法槌尚未落下。而“世界工厂”东莞的转型之路,也同样行至中途。
在财政压力与营商环境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考验着主政者的智慧。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