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朱令在度过50岁生日后不久,因长期病痛不幸离世。她缠绵病榻29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但最终仍未等到期待已久的公道。这起持续二十多年的“朱令铊中毒案”,至今仍以“未找到凶手”草草结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朱令铊中毒案”被称为中国“校园三大奇案”之一。与其他两起案件连第一现场和犯罪嫌疑人都难以确定不同,朱令案的线索相对清晰。朱令社交圈狭窄,被投毒的时间和地点明确,当时清华大学仅有7人能合法接触“铊”,其中能与朱令朝夕相处、具备作案条件的仅有1人。就连参与破案的民警也曾表示:“离案件侦破只剩下一层窗户纸”。
那么,这层窗户纸为何在29年间始终无人捅破?
1973年11月24日,朱令出生于北京。父亲吴承之(朱令随母姓)是国家地震局资深工程师,母亲朱明新是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朱令出生时,父亲已33岁。她的姐姐吴今是北京大学学生,不幸在一次春游中意外去世,朱令因此成为父母全部的希望。
在两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影响下,朱令从小成绩优异,文武双全。小学同学回忆,她是“老师特别宠爱的孩子,兴趣广泛且样样精通”。1992年,朱令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攻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在校期间,她多次获奖,在音乐、游泳等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众人羡慕的才女。
或许是因为过于优秀,或许是命运捉弄,大二那年,朱令遭遇了不幸。
1994年11月24日,本应是她的生日,但她却无心庆祝。大约一个月前,她突然感到下腹剧烈疼痛,头发大量脱落。起初,朱令并未在意,因为她正忙于排练学期末的音乐会,作为乐队核心成员,她需要演奏古琴。
几日后,她的视力急剧恶化,连戴眼镜也无法缓解,被紧急送往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尽管全面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病因,医生仍建议她住院观察。住院期间,她的症状意外好转,下腹不再疼痛,头发停止脱落,视力也有所恢复。出于对学业的担忧,朱令选择出院。
回到学校仅8天,朱令的病情再次恶化,腿部疼痛剧烈并感到眩晕。父母带她到协和医院求助神经内科专家李舜伟教授。李教授仔细研究病历后,告诉朱令的母亲:“太像60年代清华大学的一例铊盐中毒病例了。”
在当天的病历中,李舜伟教授描述朱令的病情:“神清语利,明显脱发,四肢不能被人触碰,指尖和足底红,不肿,温度较高,指尖和膝以下触刺觉减退,膝反射对称,踝反射低。高度怀疑轻金属类中毒,如铊铍等,清劳卫所张寿林所长、丁茂柏等教授会诊。”
遗憾的是,由于朱令及其父母否认有铊盐接触史,且协和医院当时不具备检测条件,未进行铊中毒检测。这一疏忽,直接改变了朱令的命运。
1995年3月20日,第二次住院十几天后,朱令因病情恶化陷入深度昏迷,一度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关键时刻,朱令的同学们伸出了援手。
贝志诚是朱令的高中校友,正就读于北京大学力学系。一天,他接到同学电话:“你应该过来看朱令,可能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时隔三年,贝志诚再次见到朱令,眼前的她已与记忆中活泼健康的女孩大不相同,全身赤裸,插满各种管子,这一幕让他惊恐不已。
朱令的父母满脸疲惫,贝志诚决定利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老朋友。他复印了朱令的病历,花了好几天几夜将其翻译成英文,通过北大的一位计算机教授,将这份求救信发向全球。
没过多久,回信如雪片般飞来。全球3000多封医学界来信中,近三分之一提到铊中毒的可能性。吴承之听取建议,联系专业机构对朱令进行铊中毒检测。4月28日,结果公布,朱令确实铊中毒,体内铊元素含量已达致命水平。
医生得知结果后,立即使用普鲁士蓝解毒,并提醒吴承之夫妇,这种情况通常由误食或投毒导致。吴承之夫妇核查朱令在清华的实验品和药品清单后,发现她并未接触过铊,于是决定报警,请求警方协助。
报警前,他们向清华大学提出要求,希望学校封存朱令在宿舍的所有物品。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五一假期后,警方传来消息:朱令的物品被盗。更蹊跷的是,宿舍四人中,只有朱令的水杯、洗漱用品等被盗,显然另有隐情。
接到报案后,警方迅速展开对朱令人际关系网的调查。经过一番侦查,一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最可疑的人逐渐浮出水面……近日,有网友曝光了该嫌疑人的小红书账号,其背景复杂,大伯为副国级干部,本人已移民并嫁给犹太人,引发网友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