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印有“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标识的白色丰田赛那,稳稳停靠在北京南站立体停车楼前。乘客拎着行李从容上车,车辆随即汇入车流——这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2025年北京市民的日常出行体验。国庆返程高峰期间,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成为火车站周边的高效接驳利器。
返程高峰新选择:Robotaxi破解打车难题
10月7日,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北京南站迎来返程客流高峰。针对传统打车难、约车慢的问题,今年3月正式开通的北京南站至亦庄的Robotaxi服务为用户提供了新选择。这些由AI驾驶的车辆能否在密集车流中保持高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上午10点的返程高峰时段进行了实地体验。
记者通过“小马智行”App预约车辆,选择从北京南站立体停车场出发至亦庄区三羊里-西北1门,系统预估价格为52.1元。乘车须知显示,乘客需坐在后排,车辆类型包括三座SUV等。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实测体验:复杂路况行驶“丝滑”,安全员全程护航
上午9点01分,记者收到短信提醒:预约车辆已上路。9点51分,一辆白色丰田赛那Robotaxi提前10分钟抵达接驳点。通过手机App点击开门指令后,车门自动开启。车内主驾驶位配备安全员,第二排乘客前方设有屏幕,可实时查看剩余路程、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
安全员介绍:“亦庄区Robotaxi运营时间为7:30至22:30,已实现全区域无人化运营。但根据规定,火车站、机场专线仍需配备安全员。丰台站、朝阳站等站点预计明年开通服务。”
系好安全带后,记者在屏幕输入手机号码后两位并点击开始行程。车辆平稳启动,迅速融入北京南站周边的密集车流。在十字路口左转时,Robotaxi展现出“老司机”般的驾驶技巧:仔细观察往来车辆,精准把握时机完成转弯,反应速度甚至超过部分社会车辆。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驶入南四环后,路况逐渐通畅。Robotaxi车速从40公里/小时提升至70公里/小时(限速80公里/小时)。安全员解释:“技术虽成熟,但为确保安全,系统在拐弯或车流密集时会采取保守操作。”
上午10点38分,车辆抵达目的地。行程单显示:全程24公里,费用52.1元。详细数据显示,车辆完成了8次无保护左转、16次变道,通过29个红绿灯,并成功避让1次障碍物。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费用对比:一口价模式消除堵车焦虑
记者体验发现,Robotaxi的预约、乘车、支付流程与网约车平台差异不大。相同行程下,网约车快车或出租车费用在48元至58元之间,Robotaxi价格略高但低于打表计费的出租车。其核心优势在于“一口价”模式:无论是否堵车,费用均保持不变,消除了传统打车的费用不确定性。
行业加速: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随着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提速,Robotaxi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深圳、上海、江苏、杭州等50多个省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政策。除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等专业公司外,传统车企和出行平台也纷纷布局这一赛道。
高盛预测,到2035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610亿美元,车队规模突破230万辆。小马智行CEO彭军指出:“过去两三年,我们已实现全无人化运营,完成技术验证。接下来的核心任务是规模化——真正的挑战在于量变带来的难题。”
记者手记:Robotaxi驶入日常生活的未来图景
当那辆印有“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Robotaxi为我打开车门时,我意识到这不仅是打车体验的升级,更是一场出行方式的变革。坐进车内,面对屏幕上跳动的路线图,输入手机尾号后,车辆平稳启动,流畅汇入车流。那份最初的新奇感迅速被安心取代——方向盘自主转动,车辆自主选择车道,甚至在复杂路口的左转表现比人类驾驶员更从容。
行程报告中的数字令人印象深刻:24公里,52.1元,8次无保护左转,16次变道,29个红绿灯,1次障碍物避让。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对出行体验的重塑。Robotaxi的“一口价”模式消除了堵车费用焦虑,精准的到达预测让等待不再充满不确定性。
安全员透露,除特殊线路外,亦庄区Robotaxi已实现无人化运营。从他的语气中,我听出了从业者的自豪,也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更迭。从北京南站到亦庄的行程,仿佛是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缩影。当更多城市加入试点,当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共同涌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预测,更是一种全新出行方式的孕育。
随着技术完善和政策支持,智能、安全、便捷的出行方式终将成为日常。这次体验让我确信,关于出行的美好未来已在路上,Robotaxi正加速驶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