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央视曝猛料:歼16倒扣F35头顶,美军飞行员当场怀疑人生

时间:2025-10-10 09:33:32 来源:荷兰豆爱健康 作者:荷兰豆爱健康

说白了,这世界上最魔幻的剧本,往往不是编剧写的,而是现实自己上演的。



最近央视放了个片子,里面有个叫李超的飞行员,开着咱们的歼16,把两架据说是地球上最顶尖的隐身战机给“教育”了。这事儿骚就骚在,它完美戳破了一个流传已久的神话——以为自己开了隐身外挂,就能在别人家门口为所欲为。

这感觉就像啥呢?就像两个穿着天价装备、浑身镶钻的氪金玩家,以为自己开了“隐身”+“锁血”挂,跑到一个服务器里想欺负个老实人。结果被一个看着平平无奇,但其实是服务器GM(游戏管理员)的骨灰级高手,用一套基础连招给按在地上摩擦。



摩擦完了,氪金玩家心态崩了,装备也不要了,号也不上了,直接卸载游戏跑路。

这事儿的内核,远比一个“桶滚倒飞”的炫技动作要深刻得多。它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体系”对“个体”的降维打击,是一次“你以为你在第五层,其实我在大气层”的现实教学。


咱们先来复盘一下这个让对方飞行员可能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惊魂一刻”。

时间,去年。地点,咱们家沿海。主角,我方飞行员李超,座驾歼16,人称“炸弹卡车”,特点是皮糙肉厚,能打能扛。反派,两架不知名外军隐身战机,特点是“理论上”你看不见我。


剧本是这么开场的:两架隐身机,直勾勾地冲着咱们的训练空域就来了。这姿态,就差在公屏打字:“我来了,我看见你了,你看不见我,你个菜鸡。”

嚣张么?相当嚣张。在传统的空战逻辑里,非隐身打隐身,基本等于一个明眼人跟一个会穿墙的幽灵打架,处处被动。对方还是二打一(或者二打二,但节目里没提我方僚机,更凸显了李超的单兵能力),优势在我,胜券在握。

然而,魔幻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剧本从第一秒钟开始,就没按对方预想的走。

咱们的飞行员李超,非但没有变成瞎子,反而在第一时间就精准锁定了这两位“幽灵”。这是第一个让对方飞行员肾上腺素飙得比飞机还高的点。

“卧槽?他怎么看见我的?”

这背后,根本不是歼16的雷达有多逆天,而是一整套我们称之为“天网”的系统在发力。你那点隐身性能,在我们部署在漫长海岸线上的各种反隐身雷达阵列面前,就像一个穿着吉利服在高清热成像仪面前做广播体操的小丑。你以为自己融入了环境,其实在监控屏幕上,你就是那个人形的发光体,亮得都快过曝了。

地面上的保安大爷(反隐身雷达)早就用大喇叭喊了:“三号岗注意,两个鬼鬼祟祟的家伙进小区了,坐标XXX,XXX,抄家伙上!”

所以,当李超驾驶歼16迎上去的时候,他根本不是在漆黑的屋子里找人,而是揣着一张详细的地图,上面清清楚楚标着“傻子在此”。

所谓的空中遭遇,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公平的对决。而是一场准备充分的“瓮中捉鳖”。


接下来的操作,就更具侮辱性了。

对方僚机一看情况不对,老大被锁了,赶紧一个大速度机动,想从侧翼包抄,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标准教科书动作,没毛病。

但李超的操作,直接把教科书给撕了。

他没躲,没跑,反而猛地一拉杆,飞机直接来了个“桶滚机动”,整架歼16翻了个身,肚皮朝上,倒扣在了对方长机的头顶上。

双方座舱盖的距离,最近时只有10到15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你住三楼,能清晰地看清楼下那辆车里司机今天穿的什么颜色T恤。在这个距离,双方飞行员甚至可能都能对上眼神。

那一瞬间,对方飞行员的心理活动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秒:“他要干嘛?失控了?”

第二秒:“不对!他没失控!他在我上面!!”


第三秒:“卧槽!他在我头顶上倒着飞!还他妈的用雷达死死锁着我和我的僚机!!!”

第四秒:“这是飞机还是UFO?中国人会魔法吗??”

这已经不是军事技术层面的对抗了,这是艺术,是暴力美学,是赤裸裸的“骑脸输出”。它传递的信息非常简单粗暴:“你的所有动作都在我预判之内,我能随时随地出现在我想出现的位置,而你,毫无办法。”



这场面,比电影《壮志凌云》里汤姆·克鲁斯玩的那个还狠。阿汤哥那是为了泡妞耍帅,咱们的李超,这是在国门线上,用实力告诉对方:“这里,我说了算。”

结果可想而知,两架昂贵的隐身战机,啥便宜没占到,心理阴影面积倒是被无限扩大,灰溜溜地跑了。而且节目里说,从那以后,这片空域就再也没见过他们。

估计是真吓破胆了,回去跟上级汇报都不知道怎么写报告。“报告长官,我们被一架歼16骑在头顶上羞辱了,他会飞檐走壁……”


现在,更有意思的问题来了,这两个倒霉蛋,开的到底是F-22还是F-35?

很多军迷猜是F-22“猛禽”。为啥?因为F-22是空优战机里的王者,最符合“顶级刺客”的人设。而且时间线上,去年确实有F-22部署到冲绳的嘉手纳基地。

但这事儿,逻辑上有点说不通。

F-22的看家本领是“超音速巡航”和“高空高速”,它的战术是“先敌发现、先敌开火”,讲究的是一击毙命,然后远遁千里。让F-22降下速度和高度,跟歼16这种重型战斗机玩近距离缠斗,属于典型的用屠龙刀去切黄瓜,不仅浪费,而且愚蠢。F-22的推重比极高,真要被锁了,一脚油门垂直爬升,歼16很难追上,根本玩不出“倒挂金钩”这种骚操作。



所以,大概率不是F-22。

那就剩下F-35系列了。F-35有A(空军型)、B(垂直起降型)、C(海军舰载型)三个版本。

A和B也可以排除。因为美日韩的F-35A/B,是咱们周边空域的常客,三天两头来“自由航行”,属于那种被打脸了过两天又会嬉皮笑脸凑过来的“街溜子”。跟央视节目里说的“从此再也没来过”的描述对不上。

那么,答案就只剩下一个了——F-35C,“闪电II”的海军舰载版。

我们把时间线往前倒一下,去年8月,美国海军的“林肯号”航母打击群,正好在南海晃悠,然后一路向西。航母上,不多不少,正好搭载了一个中队的F-35C。


这下,整个故事链就完整了。

“林肯号”航母上的E-2D预警机,自以为在远距离发现了咱们的歼16,于是派出两架F-35C,想仗着隐身性能过来摸个底,顺便秀秀肌肉。

结果,这两位娇生惯养的“海军少爷”,刚起飞没多久,就被咱们大陆上的“天网系统”给逮个正着。信息实时同步给了正在巡航的李超。

于是,一场原本被F-35C飞行员视为“猫捉老鼠”的游戏,瞬间反转成了“铁笼斗兽”。

那次“亲密接触”之后,“林肯号”航母打击群再也没有大摇大摆地穿越过南海,其搭载的F-35C也确实再没出现在那片空域。这个行为模式,完美印证了“被打怕了”的结论。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有网友扒出一份我军内部的表彰材料截图,里面清清楚楚地提到了某大队两架歼16在东海应对行动中,与美军两架F-35飞机近距对峙。这算是给整件事,盖上了一个官方认证的“实锤”。


所以,你看,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空中驱离了。

这是一次系统性的胜利。是我方“主场优势”+“全图视野”+“顶级飞行员”对战敌方“客场作战”+“虚假隐身”+“教科书飞行员”的完胜。

它告诉我们一个冰冷的现实:在绝对的体系支撑面前,任何单点技术的“神话”,都可能不堪一击。你以为的王牌,可能只是别人棋盘上的一颗子。

那个桶滚倒飞的动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动作,它是一个宣言,是一种态度。它用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宣告了那个靠几件先进装备就能横行霸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欢迎来到新时代,在这里,天空的规则,得由我们一起写。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