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李欣媛 编辑 | 姜妍
18.35亿——这个被电影行业寄予厚望的数字,最终成为2025年国庆档最尴尬的注脚。作为冲击全年500亿票房目标的关键战场,国庆档不仅未能创造奇迹,反而交出了一份同比下滑12.77%、位居影史第九的成绩单。若考虑双节延长至8天的因素,日均票房仅2.29亿,同比跌幅达23.7%。
国庆档大盘概况(图源:拓普数据)
今年国庆档的供给规模堪称豪华,多家头部影视公司携重点存货入场。《志愿军:浴血和平》与《刺杀小说家2》作为系列续作,本被视为票房保障,却双双遭遇前作大幅下滑的窘境。更令人意外的是,全行业集体采取的降价策略——平均票价36.63元创五年新低——并未换来观众回流,大盘人次与场均人次持续下跌。
预售阶段的疲软为档期埋下隐患:头部大片未能带动市场热度,中期又缺乏黑马突围,最终导致市场陷入'跌无可跌'的恶性循环。这种集体失语的现象,在国庆档历史上极为罕见。
现象级事件当属9月18日上映的《731》。这部非档期新片以近3.5亿票房斩获档期亚军,创下国庆档史上首个旧片逆袭纪录。传统认知中,春节、国庆等大档期向来是'新片必争之地',但《731》的强势表现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律。
国庆档票房前三名(图源:灯塔专业版)
其成功并非偶然:映前便登顶9月票房冠军,主旋律题材与国庆档气质高度契合。更关键的是,短视频平台上关于影片的延展讨论持续发酵,形成强大的话题势能。这种由观众自发创造的舆论热度,远超传统营销手段的效果。
数据显示,《731》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达59.3%,一线城市仅5.9%,与大盘结构形成鲜明对比。该片吸引的87%新用户均为三年内未购票的增量观众,印证了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
上游出品方的失利,直接冲击下游影院生态。缺乏绝对头部影片导致票房分散,排片节奏完全被打乱。某资深影院经理透露:'原本4日可确定的排片计划,因《731》的持续发热和点映影片的加入,每天都要重新调整。'
近七年国庆档单影院日均收益(图源:拓普数据)
特效厅的排片困境更为突出。《志愿军:浴血和平》占据国庆档特效厅票房的43.3%,但整体特殊厅票房同比下降21.2%。放映场次虽创新高至365.63万场,单影院日均收益却暴跌26.2%,创近七年新低。头部影院受创尤其严重,50万票房以上影院数量同比减少43%。
观众流向的答案指向线下文旅。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国庆出行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与影院消费的下跌形成鲜明对比。当影院空间难以满足多元化娱乐需求时,电影自然失去首选地位。
在此背景下,'电影+'模式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江西上饶横峰影视基地推出凭票根享餐饮折扣活动,《刺杀小说家2》取景地成为热门打卡点,实现电影与旅游的双向赋能。这种创新模式,正是破解档期依赖症的关键。
近七年国庆档不同票房体量影院数量占比(图源:拓普数据)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上影节指出:国外电影票房仅占收入30%,中国却高达90%。这种结构失衡导致行业抗风险能力极弱。《哪吒之魔童闹海》150亿票房背后的千亿IP衍生收入,揭示了转型方向。
2025年暑期档的实践更具启示意义:《浪浪山小妖怪》授权800余款衍生品,带动衍生收入同比增长120%。反观国庆档,虽类型多元却缺乏文化符号,导致商业价值开发受阻。
当降价策略失效时,锻造具有社会共鸣的作品,发展长期生活消费,或许才是抵御市场波动的根本之道。毕竟,在观众用脚投票的时代,唯有真正触动人心的内容,才能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