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微短剧产业升级:平台驱动下内容与生态的双重蜕变

时间:2025-09-18 15:04:02 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微短剧市场正经历一场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今年7月发布的‘管理提示’指出,部分竖屏微剧存在过度娱乐化、逻辑解构等问题,暴露出行业粗放发展的隐忧。与此同时,快手、爱奇艺、优酷等平台通过专项计划、算法优化和内容审核机制,推动微短剧向精品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形成用户增长与商业回报的良性循环。

平台竞争催生内容精品化浪潮

‘平台间的激烈竞争客观上推动了创作者提升作品质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海龙指出,当前各大视频平台已将优质内容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例如,快手、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和芒果TV等平台纷纷设立专项计划或独立频道,加大对精品短剧的制作与推广力度。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透露,针对行业内容同质化问题,平台推出‘果燃计划’,通过主动投资立项推动创新。其代表作包括聚焦北京大运河文化的《舟楫千里号歌来》《祈安澜》,以敦煌艺术为灵感的《敦煌-穿越千年之舞》,以及联合航天机构推出的科幻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这些作品不仅拓展了题材边界,更为行业提供了精品化路径的实践样本。

快手星芒短剧的升级策略更具系统性。从早期的‘剧星计划’到2025年推出的‘星芒创想计划’,平台构建了创作者分层体系与三维评分模型。该计划设立古风、喜剧、家庭、恋爱、逆袭五大赛道,从概念立意、人物塑造、叙事结构三个维度甄选剧本,单赛道冠军作品可获得高额奖金与千万级流量支持。这一机制吸引了大量专业编剧入局,有效解决了剧本质量参差不齐的难题。

精品化驱动商业价值与产业循环

优质内容正成为平台商业化的核心引擎。乐力以红果短剧的‘果燃计划’为例,指出非遗、公益、科普等新题材短剧不仅丰富了观众选择,更创造了品牌合作与文旅融合的新机遇。例如,短剧《山河回响》将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叙事,实现了影视作品与地方文旅资源的叠加效应。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快手短剧白皮书》显示,平台日活跃用户突破三亿,重度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五成,用户日均观看时长提升四成以上。商业合作方面,快手短剧合作数量从一年前的不足30部激增至130余部,客户数量增长175%。2024年第四季度,平台短剧商业化消耗额同比增长300%,付费与广告变现双端客户规模持续扩大。

‘广告与付费的双轨驱动使平台形成了‘精品化—用户增长—商业回报’的良性循环。’快手星芒短剧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平台盈利能力,更促进了创作者生态的繁荣。随着专业团队和明星的加入,微短剧制作水平显著提升,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赋能与合规运营的平衡之道

尽管精品化带来诸多红利,但行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乐力强调,平台需在项目筛选阶段设置价值导向门槛,坚持‘真善美’的底线。例如,红果短剧在选题立项中强化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有效降低了低质内容出现的概率。

快手则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审核效率。平台组建专门审核团队,并配备智能化识别技术,对敏感题材和不良信息进行实时拦截。此外,快手依托可灵AI技术,先后打造了《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新世界加载中》等精品短剧,探索‘短剧+AI’的创新模式。

‘算法推荐不应沦为纯粹的流量导向工具。’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杨琳指出,平台需平衡技术驱动与社会价值,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引导。例如,快手通过三维评分模型优化推荐机制,既保证了内容质量,又提升了用户粘性。

展望未来,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需兼顾合规与创新。红果的跨界探索表明,合规框架下的创新能让短剧承载更多社会功能;快手的经验则显示,技术驱动可提升行业效率并拓展国际空间。在这一进程中,平台的角色正从内容分发者向行业规则制定者转变,为短剧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京报记者 肖隆平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