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日晚间开始,一则关于知名汽车大佬被查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流传。据坊间传言,该大佬家中被查获了高达1.6亿元的现金及其等价物,这一数字令人咋舌。
近年来,整车制造商高管落马已成为行业新常态,几乎与各厂家推新车的频率相当。然而,像此次这样涉及巨额资产的案例,却并不多见。
根据国内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今年8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攀升至69.5%,而合资品牌的份额则仅比中国专家设定的目标高出0.5个百分点。前8个月,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更是降至31.2%,创下了自2020年以来的新低。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加持下,中国本土制造商在PPT层面成为了大赢家。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比拼,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打倒合资品牌的盛宴。
然而,并非所有的本土品牌都在这场盛宴中收获满满。旱涝不均的情势已经非常明显,数家国有汽车集团在合资公司走衰后,其自主品牌反而陷入了困境。不仅没有扩大市场,反而日益缺血。离开合资公司的收益后,长期被喂养的自主品牌反而变成了负累。
在三大汽车央企的重组告一段落之后,地方国有汽车集团已经和正在遭遇的危机,连财务报表都无法再继续掩盖。他们已经发布的半年报数据,就是其中最直接的说明之一。
用清河县首席经济学家兰陵仁波切的话说,卷死了合资公司,这些地方汽车国企的命就进入了倒计时。不是跨国汽车制造商离不开他们,而是相反。失去了合资公司,连辞退员工的赔偿都没有了标准。
这一轮国内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这让部分国有汽车集团面临着更难堪的局面,自主品牌亏空的窟窿越来越大,已经超出了现有高层的掌控范围。现朝不理旧政,得找人来背锅。让已退休的高层回填老坑,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其实,即便追求更多高层的责任,也难解真实的困局。汽车行业的变革,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全面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