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月
当罗永浩与贾国龙在预制菜领域隔空交锋时,一场关于上海学生餐的舆论风暴正悄然酝酿。这场风波的主角并非两位商业大佬,而是承担着日供50万份学生餐的绿捷公司——一家看似跨界无数却深陷质量争议的餐饮巨头。
上海家长集体请愿的导火索,是一组在社交平台疯传的学生餐实拍图。照片中发黑结块的大米饭、硬邦邦的狮子头、寡淡无味的萝卜块,以及南乳鸭块表面凝结的白色油膜,让网友直呼“这连泔水都不如”。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餐食每份收费18元,且包含政府补贴。
“初高中生餐食质量稍好”的安慰,在烂鸡柳、发黑虾仁和比鞋垫还硬的炸猪排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有网友戏谑:“这怕是把慈禧的剩饭从博物馆挖出来了?”而三年级学生因拒食被老师批评的现象,更让家长们集体反思——原来不是孩子挑食,而是餐食实在难以下咽。
作为日均服务50万学生的龙头企业,绿捷公司的商业版图横跨核能、化工、家电、电子等多个领域。其荣誉墙上“中国团餐十大品牌”“烹饪协会副会长单位”等头衔,与家长投诉邮件“绕黄浦江三圈”的尴尬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讽刺的是,拒绝合作绿捷的校长遭遇调职,公司凭借新靠山实现了从“手眼通天”到“一手遮天”的蜕变。
在“牛马之城”上海,家长们连一小时午休都需争分夺秒,接送孩子回家吃饭或送餐根本不现实。即便明知西贝预制菜并非完美选择,但至少没有发臭的虾仁炒蛋和配料表堪比化学公式的面包。家长们的要求已从“营养美味”降至“卫生安全”,却仍难以实现。
“让学校领导和机关单位与学生同食”的呼吁,暴露出选择权缺失的核心矛盾。目前上海家长改善学生餐的路径仅剩三条:祈祷遇到未被绿捷“染指”的学校、争取送餐许可,或支付贵族学校的高昂费用。这种“要么认命,要么拼命”的困境,让李佳琦式“反思自己工资涨没涨”的调侃显得格外刺耳。
尽管公众期待罗永浩等意见领袖介入,但现实是单靠个人影响力难以撼动既得利益集团。当“预制菜风波”成为流量密码,真正的解决之道仍需回归制度建设——赋予家长选择权、建立透明监督机制、让责任方付出代价。在此之前,任何“罗永浩救市”的幻想,都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自我说服。
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留下的思考不应被遗忘:当国际化大都市的学生餐连基本卫生都难以保障,当家长只能通过舆论施压而非制度维权,我们究竟离“教育优先”的理想还有多远?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