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局势下,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正引发各国高度关注:中美是否会爆发战争?自2018年以来,中美在科技、关税、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展开激烈博弈,手段涵盖芯片、稀土、金融、农产品等多个领域,双方几乎用尽了所有可用的策略,仅差最终一步。
全球各国智囊团正紧锣密鼓地研判:若中美走向直接冲突,世界将面临怎样的格局变化?从目前态势看,各国可大致分为三大阵营。
典型代表是欧盟。网络上流传的“欧盟希望中美开战坐收渔利”的说法,实则是对国际局势的误解。从贸易结构看,欧盟缺乏海量资源、人力和工业生产能力。若中美冲突,欧盟既无法通过出口石油、天然气获利(自身供应不足),也难以通过粮食、食品出口获利(自身需求旺盛),更无法通过军火和工业品出口获利(中美不会采购)。
俄乌冲突的教训已深刻警示欧盟:三年间,其能源价格飙升、产业外移、难民激增、经济衰退。若中美再开战场,欧盟可能成为首个被“献祭”的对象。毕竟,战争需巨额资金,而欧洲恰是全球财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此外,若美国军事压力减弱,俄罗斯可能借机扩张,欧盟武备废弛的现状将使其面临严峻挑战。
欧盟的诉求是维持“斗而不破”的冷战格局。冷战期间,其通过美苏对抗获取免费国防体系、巨额经济援助和高福利生活。如今,欧盟希望重演这一剧本:美国提供国防,中国供应廉价工业品,俄罗斯提供廉价能源,以维持其优越生活。
典型代表是俄罗斯和伊朗。对俄罗斯而言,美国压力巨大,若中美冲突,其可从俄乌战场松绑,军事上可推进战线至东欧前沿,缓解莫斯科压力;经济上,作为全球能源和粮食输出国,其可借中国战争需求大赚一笔。
伊朗则等待中美翻脸的时机。若中美冲突,美军将无暇顾及中东,伊朗作为中东最大工业化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可扩大影响力并拉动经济发展。此外,被美国压制或拥有粮食、矿产的国家,也希望中美冲突以获取利益。
印度则在中美俄间摇摆,试图通过中美冲突缓解压力并吸引产业和投资。但其核心诉求是避免被卷入漩涡中心,以实现工业化目标。
典型代表是日本。其希望中美冲突以摆脱雅尔塔体系限制,并视中国或美国胜利为“换大哥”的契机,通过投诚获取战后利益。但其担忧中美将主战场设在其境内,导致国家支离破碎。
韩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也持类似心态,既想押注又不敢行动,只能在中美间摇摆,成为“风吹两头倒”的墙头草。
非洲、拉美等国家基本持看戏心态,谁给好处多就站谁。毕竟,中美冲突难以直接波及其利益,其核心诉求是赚钱。
从美国立场看,其已错失遏制中国的最佳窗口期(2016年)。如今,美国需联合盟友才能应对中国,但欧盟是最不希望中美冲突的国家,日本虽希望冲突但影响力有限,印度非传统盟友,澳大利亚等国缺乏与中国开战的动力。
澳大利亚军方高层会议的搞笑短片便揭示了这一矛盾:其每年花费巨额军费对抗中国,但中国又是其头号贸易伙伴。这种“保护贸易航线不受中国威胁”的逻辑,暴露了美国盟友的尴尬处境。
从军事实力看,美国+日韩难以在正面击败中国。美国智库推演显示,其胜率不足30%,且中国拥有东风5C等全球打击武器,进一步威慑了美国政客。此外,中美贸易规模仍达7000亿美元,经济结构相对绑定,美国难以做出“掀桌子”的决定。
因此,中美直接爆发热战的可能性极低,但代理人战争风险仍存。美国不会放弃打压中国的机会,可能在其周边挑起代理人战争以影响中国发展。随着中美国力此消彼长,未来两国可能在对抗和竞争中找到平衡。当然,历史由必然和偶然因素构成,中美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仍存在,一旦发生,将对全人类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