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郝文
编辑 | 趣解商业资讯组
10月17日,国内汽车市场再度因大规模召回事件引发关注。比亚迪、吉利两家头部车企同日宣布召回超15万辆问题车辆,长城汽车则就哈弗猛龙PHEV车型设计缺陷公开致歉。这一系列动作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质量管控挑战。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信息,比亚迪此次召回分两个批次实施:
首批召回对象为2015年3月28日至2017年7月28日期间生产的44,535辆2015款唐系列汽车。问题根源在于驱动电机控制器元器件设计缺陷,可能导致主动泄放功能异常,极端情况下引发电路板烧蚀,致使车辆纯电驱动模式失效。解决方案是通过授权经销商免费更新软件,将泄放方式变更为电机泄放。
第二批召回涉及2021年2月6日至2022年8月5日生产的71,248辆元Pro纯电动汽车。由于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工艺缺陷,可能导致长期高速涉水时进水,引发绝缘性能下降。比亚迪将为召回车辆使用专用密封胶补强动力电池壳体,恢复防水功能。
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网站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比亚迪年内第三次启动召回程序。2024年9月,该公司曾因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器制造工艺缺陷,召回包括海豚、元PLUS等车型在内的96,714辆电动汽车。
同日备案的吉利汽车召回计划,针对2018年12月17日至2020年3月31日生产的46,108辆2019款缤瑞1.0T车型。问题集中在发动机机油加注口盖及用户手册的适配机油型号标识不明确,可能导致用户使用不适配机油,极端情况下引发发动机损坏及排放异常。
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网站截图
10月14日,长城汽车旗下哈弗品牌针对猛龙PHEV车型后备箱地板积水问题发布公开声明。经调查,问题源于充电口盖导流设计缺陷导致渗水。公司承诺自10月15日起为受影响车主提供免费检查维修,并对相关部件实施终身质保。但声明未提及赔偿方案,引发消费者对车辆贬值及持续安全隐患的担忧。
图片来源:“哈弗SUV”公众号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截至2025年9月,我国累计实施汽车召回3230次,涉及车辆1.2亿辆。其中受监管部门调查影响触发的召回占比达53.18%。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因辅助驾驶系统问题召回的车辆达255.61万辆,占全年召回总量的23%,凸显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今年以来,小米汽车、上汽集团等企业也相继启动召回程序:
业内专家指出,车企主动召回行为具有双重意义:从行业层面看,这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从企业角度,虽短期增加成本,但能通过展现质量管控决心赢得消费者信任。数据显示,主动实施召回的企业,其品牌忠诚度平均提升18%。
然而,多起召回事件也暴露出监管短板。市场监管总局正联合工信部起草《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重点整治虚假宣传、非理性竞争等问题。随着法规体系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有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