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蓝营“改选”成为了外界瞩目的焦点,皆因此次“改选”与以往有所不同,在反罢大获全胜之后,蓝营基层普遍希望能够“世代交替”,进而对蓝营如今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打破私相授受、派系林立等“酱缸文化”!
也正因此,郑丽文才能以黑马之势获得一面倒力挺,如今这场角逐已到最终阶段,结果极可能在郝龙斌与郑丽文之间产生,而蒋万安则成为他们争取支持的对象,纷纷猛打“蒋万安牌”!
蒋万安台南行:关键节点的 “平衡术” 实践
2025 年 10 月 16 日,蒋万安在 “改选” 投票前的关键节点,选择前往台南参加地方公开活动。
此次活动由蓝营台南党部主委谢龙介牵头组织,台南地区多位地方民意代表共同参与,而台南作为蓝营内部派系分化较为明显的区域,其支持倾向对 “改选” 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蓝营台南党部主委谢龙介在活动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否认蒋万安此行存在 “为郝龙斌操作拔桩” 的意图,强调活动仅为 “加强地方与中央沟通、倾听基层声音”,但蒋万安本人在面对记者追问时,始终保持模糊态度,既未肯定也未否认相关猜测。
这种 “不置可否” 的回应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其政治立场的讨论。
从活动现场的互动细节来看,蒋万安在发言中多次提及 “蓝营团结”“基层诉求优先” 等表述,同时与支持不同参选者的地方民代均保持平等互动,既未刻意亲近某一派系,也未回避与争议人物的接触,展现出试图维持派系平衡的姿态。
值得关注的是,蒋万安此次台南行还同步举办了多场基层座谈会,重点围绕青年政策、民生福利等议题收集意见。
根据蓝营台南党部事后发布的统计数据,此次活动共吸引超过 500 名基层党员参与,收集到涉及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的建议共 187 条。
这种 “政策先行” 的活动设计,既为蒋万安塑造了 “贴近基层” 的形象,也在无形中弱化了其 “为特定参选者站台” 的争议,成为其在 “改选” 关键阶段的重要政治策略。
郑丽文的 “黑马之势”
在此次蓝营 “改选” 中,郑丽文以 “黑马” 姿态异军突起,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支持力度,其背后既有黄复兴系统的关键加持,也离不开基层党员对 “革新” 的迫切需求。
黄复兴系统作为蓝营内部具有深厚影响力的组织,主要由退役人员组成,在党员数量与组织动员能力上具有显著优势,而郑丽文此前在防务政策、两岸议题上的立场与黄复兴系统的主张高度契合,成为其获得支持的核心原因。
从公开数据来看,截至 2025 年 10 月 16 日,郑丽文阵营已收到来自黄复兴系统 11 个地方分会的公开背书,超过 200 名黄复兴系统出身的前军官、退役人员加入其助选团队,在基层组织中开展选民联络工作。
同时,郑丽文在蓝营内部的民意支持度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根据台湾《联合报》10 月 15 日发布的最新民调,郑丽文在蓝营党员中的支持率已达到 38.7%,较一周前上升 6.2 个百分点,而郝龙斌的支持率则稳定在 32.1%,双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郑丽文的基层动员策略也成为其 “大势已成” 的重要支撑。
在 “改选” 最后阶段,郑丽文团队推出 “百日革新计划”,明确提出若当选将推动三项核心举措:建立 “党员直选代表制度”,扩大基层党员在决策中的话语权;成立 “派系协调委员会”,打破传统派系对资源的垄断;设立 “青年人才培育基金”,为 35 岁以下党员提供参政培训与资源支持。
这一计划精准击中蓝营基层对 “世代交替” 的诉求,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在 24 小时内突破 500 万次,吸引大量年轻党员参与互动。
此外,郑丽文在 “改选” 最后阶段还加强了跨派系合作。
10 月 15 日,她与蓝营内具有 “中间派” 属性的前民意代表陈学圣举行闭门会谈,双方就 “当选后政策协调机制” 达成初步共识,陈学圣虽未公开表态支持,但明确表示 “愿意为蓝营团结提供协助”。
这种跨派系的沟通姿态,进一步巩固了郑丽文 “整合者” 的形象,也使其在摇摆选民中的支持度得到提升。
郝龙斌的 “冲刺困境”
与郑丽文的上升态势形成对比的是,郝龙斌在 “改选” 最后 24 小时面临着支持分化与策略调整的双重压力。
作为蓝营内的资深政治人物,郝龙斌的支持基础主要依赖传统派系,尤其是以 “本土派” 为核心的地方势力,但随着郑丽文在基层动员中不断突破,郝龙斌的派系优势正逐渐被削弱。
从地方支持情况来看,郝龙斌此前获得的台北、新北地区传统派系支持,在近期出现松动迹象。
10 月 16 日,台北市蓝营党部原计划举办的 “郝龙斌支持大会”,原定参与的 20 位地方民代中,有 7 位临时以 “个人事务” 为由缺席,仅 13 人到场,现场气氛明显冷清。
同时,新北市部分基层党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认可郝龙斌的资历,但更希望蓝营能有新面孔带来改变”,这种态度转变直接反映在地方动员效果上 —— 郝龙斌团队在新北市的扫街拜票活动,10 月 16 日参与人数较前一日减少 30%,党员签到率也从 85% 降至 68%。
为应对支持分化的局面,郝龙斌在 “改选” 最后阶段调整策略,加大对 “中间选民” 的争取力度。
10 月 15 日,他公开提出 “两岸政策稳健方案”,主张 “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常态化”,同时承诺 “若当选将促成两岸城市交流论坛重启”。
这一政策主张与蒋万安的两岸立场存在较高契合度,被外界解读为 “向蒋万安阵营释放合作信号”,试图通过绑定 “蒋万安牌” 挽回支持颓势。
然而,从蓝营内部的捐款数据来看,截至 10 月 16 日,郝龙斌阵营的竞选捐款总额为 1280 万元新台币,较郑丽文的 1860 万元新台币存在明显差距,且捐款来源中,传统企业捐赠占比达 72%,基层党员个人捐款仅占 18%,反映出其在普通党员中的动员能力不足。
同时,郝龙斌团队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效果也相对有限,其核心竞选口号的话题阅读量仅为 280 万次,不足郑丽文相关话题的六成。
朱立伦的 “被动应对”
作为蓝营当前的核心领导人,朱立伦在 “改选” 最后 24 小时面临着 “中立形象维护” 与 “权力平衡” 的双重挑战。
此前,朱立伦一直以 “超脱选举、专注 party 整体发展” 的姿态出现,避免公开支持任何参选者,但随着郑丽文的优势逐渐扩大,朱立伦的 “中立” 立场开始受到内部质疑,尤其是传统派系对其 “未能有效制衡郑丽文” 的不满情绪逐渐显现。
10 月 16 日,朱立伦在蓝营中央党部召开 “改选准备会议”,会议原本计划讨论投票流程与监督机制,但多位与会的中央委员在会上公开提出 “应明确 party 未来发展方向”,间接向朱立伦施压,要求其在 “改选” 后尽快确立核心政策主张,以应对郑丽文可能带来的组织变革。
朱立伦在会议上虽强调 “尊重党员选择、维护 party 团结”,但也不得不承诺 “将在投票结束后 72 小时内召开中央委员会议,讨论 party 革新方案”,这一表态被视为对传统派系诉求的回应。
朱立伦在 10 月 16 日还收到来自基层党员的联名建议,超过 300 名基层党员通过蓝营中央党部官网提交请愿书,要求 “改选后成立监督委员会,防止派系垄断权力”。
这一请愿虽未直接指向朱立伦,但反映出基层对 party 高层的信任危机,也迫使朱立伦在 “改选” 后必须加快推动组织改革,以缓解内部矛盾。
结语
随着 “改选” 投票进入最后 24 小时,蓝营内部的竞争格局已逐渐清晰。
这场 “改选” 不仅关乎蓝营的人事调整,更将深刻影响其未来的组织架构与政策走向,而最终的投票结果,也将成为蓝营能否实现 “世代交替”、打破 “酱缸文化” 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