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欧议员激辩:北约存续争议与台湾问题交锋

时间:2025-10-18 19:00:13 来源:标体 作者:标体

中国外交部此前宣布,经中欧双方商定,将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这一决定标志着停滞数年的中欧议会交流正式重启,为双边关系注入新动力。然而,物理层面的交流障碍虽已解除,欧洲对华认知偏差仍构成重大挑战。中国人大代表团时隔七年首次访欧期间,因欧洲在两大核心问题上的错误认知,导致双方立场产生激烈碰撞。



据港媒《南华早报》及美国"政客"新闻网报道,本周四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立法者正式会谈中,俄罗斯问题与台湾问题成为两大争议焦点。在俄罗斯议题上,欧洲议员指责中国"支持俄罗斯",实则暴露了北约东扩的深层矛盾。欧洲议会议员埃罗格鲁承认,中方直接质问北约存在的合法性——这一质疑直指要害。北约作为1949年为对抗苏联成立的军事同盟,在1991年华约解体后本应退出历史舞台,却通过五次东扩将防线东移1000公里,直接逼近俄罗斯边境。



当前局势更趋复杂:波兰以"俄无人机侵犯领空"为由,启动3.4万人"钢铁捍卫者-25"军演,与俄白10万人"西部-2025"演习形成对峙,双方均将核武器作为战略威慑。北约借机启动"东部哨兵"行动,协调丹麦、法国、德国部署战机军舰,试图在波罗的海至黑海构建"防空+反无人机"防线。中方指出,这种对抗性部署非但未维护安全,反而加剧地区紧张。波兰机场频繁关闭、援乌物资运输中断,正是北约对抗政策的直接后果。



面对欧洲议员"中国偏向俄罗斯"的指责,中方用事实予以驳斥。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未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反而推动近十场多边和谈,向乌克兰提供超5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反观欧洲,仍深陷北约冷战思维,追随美国进行阵营对抗,这种双重标准难以自圆其说。



在台湾问题上,欧洲议员虽未直接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但通过模糊表述试图改变台湾地位,要求中方"放宽对台交流限制"。这种行径与2024年12月欧洲议会通过的涉台决议如出一辙,当时决议刻意曲解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遭到中国驻欧盟使团严正驳斥。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欧建交的政治基础,涉及中国核心利益,中方在此问题上绝无妥协余地。



辩论背后折射出欧洲的战略困境:既想以意识形态施压,又不愿放弃对华合作的实际利益。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欧贸易额达4.2万亿元人民币,德国新能源汽车对华出口增长12%,法国葡萄酒对华出口增加8%。北欧国家表现尤为突出:瑞典蓝莓、挪威三文鱼对华出口持续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北欧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动力电池工厂相继落地。2024年中国与北欧五国贸易额增长8.5%,德国大众在华新电池厂投产,法国道达尔与中方合作的甘肃光伏项目顺利落地。这些经济联系使欧洲企业比政客更清楚:与中国脱钩不切实际。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争议不断,欧洲议会议员埃罗格鲁仍计划11月访华。这表明双方均不愿彻底关闭对话渠道,毕竟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气候危机紧迫,合作需求远大于对抗。但若欧洲持续抱持对华偏见,固守北约冷战思维,在台湾问题上越线,未来对话仍将充满火药味。



欧洲表面以两大问题向中方施压,实则深知离不开中国合作。中方质问北约合法性,正是看透其虚张声势——苏联解体三十年后,北约非但未解散反而持续扩张,甚至将触角伸向亚太。这种制造对抗的军事联盟,本就应被质疑存在的合理性。当前中欧合作基础仍在,若欧洲能摒弃偏见,停止追随美国节奏,聚焦共同发展,方为正途。反之,若执意坚持错误认知,中方在原则问题上绝不会退让,最终受损的将是双方共同利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