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对华博弈再掀波澜,其手中最后一张底牌——稀土资源,成为焦点。曾试图以漫天要价施压,如今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此,意图通过关税休战换取中国核心战略资源,却遭遇中方毫不含糊的拒绝。这场博弈的终极走向,引人关注。
杠杆失灵:特朗普对华策略陷入困境
近日,特朗普抛出一惊人论调:若不征收关税,美国将失去国家安全。此言一出,在美国精英圈引发轩然大波,更似一个信号弹,预示着其对华博弈已步入全新且更为危险的阶段。这看似强势的宣告,实则是一系列策略杠杆失灵后的无奈之举,暴露了其话术、筹码乃至威慑手段的全方位困境。
国家安全牌失效:经济账难以为继
起初,这场博弈聚焦于经济领域,关税的起落围绕贸易逆差与市场准入展开。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国内企业因成本上升叫苦不迭,民众对物价上涨抱怨连连,经济牌似乎已难以为继。特朗普遂转换策略,将关税与国家安全捆绑,试图以此绕开国内反对声音,用危机叙事凝聚共识。但这种逻辑跳跃,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暴露了其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特朗普将矛头指向稀土资源,视其为对方较难反击的切入口。若中国退步,他便能取得表面胜利;若中国不退,则继续施压,无需承担更广泛冲突的风险。然而,这种一边谈判一边极限威胁的做派,在中方看来根本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国际观察者亦认为,这恰恰暴露了特朗普策略失效后的心虚表现,削弱了其在谈判桌上的可信度。
稀土成最后筹码:特朗普孤注一掷
谈判桌上,特朗普政府曾列出长长的要求清单,包括采购大豆、增加投资等。然而,如今这些要求均被一笔勾销,取而代之的是唯一条件:中国必须停止对稀土的出口管制。稀土在技术链中具有极强的控制性和稀缺性,中国在稀土开采、加工、提纯、合成等环节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若中国收紧出口许可,便能在全球供应链上切出口径,令美方深感忌惮。
这一转变意味深长,表明特朗普在其他领域的施压手段已基本用尽或宣告无效。他不得不收缩战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稀土这一他认为的命门上。为换取中方让步,他开出条件:将关税休战期再延长至少三个月。然而,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似乎对自己的交易能力过于自信,以为万物皆可交易,却打错了算盘。
10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称,中方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不会改变。这一回应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对特朗普要求的毫不含糊的拒绝。特朗普未意识到的是,中国对稀土的管控并非新策略,也不是针对谁的武器,而是基于自身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既定国策。中方拒绝的坚定,也意味着将稀土领域视为绝对底线,一旦让步,就可能被打破长期战略制衡。
地缘牌虚化:特朗普手中筹码有限
有人会问,贸易上碰壁,特朗普手中不是还有别的牌吗?如台湾牌、南海牌。然而,这些看似强大的地缘政治筹码,实际上却是虚化的威慑,更像是握在手里的纸老虎。以台湾问题为例,特朗普上任已超过九个月,但在批准对台军售上表现得远比前任拜登谨慎,至今未有任何动作。外界分析认为,这与他对美军内部虚实深浅有了更真实的了解有关,他清楚绝不能轻易点燃一场无法控制的军事冲突。
南海方面亦如此,美方在南海的行动更多停留在象征性的威慑巡航上,雷声大雨点小。五角大楼官员深知,最怕擦枪走火导致菲律宾人员伤亡,从而激活《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将美军被动卷入一场谁也不想打的战争。这恰恰揭示了特朗普整个对华策略的致命缺陷:军事牌和地缘牌的风险与成本过高,他根本不敢打,才不得不把所有宝都押在贸易战场上。而当贸易战场上的手段也逐一失灵后,他便陷入了今天的僵局。
结语:特朗普对华策略的困境与反思
回过头来看,特朗普对华策略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战略误判。他将经济问题安全化,暴露的是内心的焦虑而非强大;他将多元的诉求窄化为单点突破,暴露的是手段的穷尽而非精准;他将强大的军事威慑虚化为空洞的恐吓,则让他彻底失去了最后的底气。当一个个杠杆相继失灵,僵局也就成了必然。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或许关键已不在于谁能喊出更响亮的口号,而在于美方是否能从这一连串的杠杆失灵中清醒过来,重新寻找一种真正行得通的打交道方式。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