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断供、芯片停产,欧洲汽车生产线告急——一场制裁如何引发全球供应链逆转?
2025年10月,荷兰对中资安世半导体实施管制禁令,短短数日内便在欧洲制造业掀起一场风暴。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半导体供应链的脆弱性,更凸显了中国在关键资源与基础芯片领域的不可替代地位。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依据1952年《商品供应法》,对中资安世半导体发出禁令,要求其海外资产与业务维持现状,实质上剥夺了中国股东的控制权。然而,制裁的代价迅速通过供应链传导。
承担安世半导体70%出货量的东莞封装厂,因中国商务部出口禁令无法向海外客户交付芯片。10月16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代表大众、宝马、特斯拉等16家主流车企发布紧急声明,称已收到安世芯片断供通知,并警告欧洲汽车生产线可能因此停摆。从制裁出台到产业警报拉响,全程不足三周。

安世半导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基础半导体器件产能的统治力。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2023-2024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蓝皮书》,在分立器件与逻辑芯片等汽车基础芯片领域,全球前三供应商占据50%市场份额,安世半导体正是其中之一。
这类成熟制程芯片堪称汽车工业的“维生素”,控制着从电动车窗到电源管理等基础功能。麦肯锡《2024年全球汽车电子展望报告》显示,每辆现代汽车搭载的半导体中,约60%属于此类芯片。安世半导体年产量超1000亿颗,供应中断意味着欧洲汽车工业将失去关键零部件来源。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出台中重稀土出口管制新规:任何出口产品若含中国重稀土元素价值占比超0.1%,均需申报审批。这一“0.1%红线”精准指向半导体产业链顶端——光刻机。
荷兰ASML生产的EUV和DUV光刻机所需的高性能永磁体,高度依赖钕、镝、铽等重稀土元素。中国稀土行业协会《2024年中国稀土行业年度报告》指出,中国供应全球约90%的重稀土产量,这意味着ASML不仅难以绕开中国稀土,其未来每台含中国稀土磁体的光刻机出售均需中国许可。ASML总裁已对2026年中国市场可能大幅下滑表示忧虑,而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荷兰稀土类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5%,凸显双方产业深度绑定。

此次事件标志着全球科技博弈进入新阶段,博弈维度从单一尖端技术控制扩展至战略原材料掌控与基础产能份额较量。荷兰最初的行为忽略了两个事实:其一,欧洲工业繁荣依赖高度全球化供应链;其二,中国不仅是最大半导体市场,更是关键原材料与基础芯片的核心供应者。
当ASML光刻机因稀土受制、欧洲汽车工厂因基础芯片断供而停产时,单向“卡脖子”逻辑宣告失效。

荷兰从强势出手到紧急请求中方解除制裁的态度转变证明:在深度嵌套的全球产业分工中,任何一方单方面脱钩或制裁均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反噬。那么,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半导体供应链?是高度追求自主,还是建立稳固的多边合作机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信息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