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从“特朗普焦虑”到中欧棋局新变,全球供应链正经历深刻重塑。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中断危机让各国深刻意识到资源自主的重要性,而稀土作为战略物资,其重要性在科技与军事领域尤为凸显——从智能手机到导弹制导系统,稀土元素已成为现代工业的“血液”。
特朗普执政期间,高举“美国优先”大旗,却陷入稀土依赖的困境。美国军工与高科技产业对稀土需求巨大,但80%以上依赖中国进口。为遏制中国,特朗普发动四轮贸易战,试图通过关税、技术封锁和盟友围堵打压中国,结果却适得其反:美国企业因供应链断裂成本飙升,而中国通过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巩固了稀土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
2025年9月,中波合作成为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转折点。中国外交部长访波期间,双方签署“两用物项合规贸易”协议,波兰将从中国进口符合国际规范的稀土产品。这一合作不仅为波兰产业升级提供关键资源,更通过其欧盟、北约成员国及“一带一路”节点的身份,向欧洲传递明确信号:与中国合作可实现经济利益与战略自主的双赢。中欧班列的贯通更强化了这一合作的物流优势。
欧美媒体将此合作视为“去风险”策略的失败。中国对锗、镓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已导致西方企业成本激增,而波兰案例证明,经济利益终将超越政治施压。塔斯社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指出,美国试图通过盟友体系围堵中国的策略已难以为继,全球产业链正加速向多样化、区域化转型。
波兰的选择折射出欧洲的战略调整:在发展经济与维护地缘利益间寻求平衡。中国提出的互利共赢模式,正推动中欧关系从“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共生”。特朗普的遏制政策不仅未能阻止中国崛起,反而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分散化——当美国试图通过科技封锁维持霸权时,中国已通过资源整合与规则制定,构建起更稳固的国际合作网络。
未来,全球产业链将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中国正通过稳定资源供应、拓展市场空间与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化向更包容的方向转型。美国需反思遏制策略的局限性,中欧则需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共同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秩序。对个人与企业而言,适应多极化世界的新规则,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