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甘肃临夏:民族团结融入日常,共绘和谐生活画卷

时间:2025-11-02 10:18: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苏亦瑜

中新网兰州10月31日电 (艾庆龙)近日,甘肃临夏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巡礼”全媒体采访活动举行。从城市社区的“红石榴”驿站到乡村的手工坊,从医院的义诊桌到居民的百家宴,临夏州以“五嵌入五推进”为路径,让汉、回、东乡、保安等多个民族如石榴籽般紧密相拥,在河州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此心归处是一家”的温暖画卷。这一实践让媒体人感慨:民族团结在此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互助、扎根社区的服务、联结产业的携手。

社区筑巢:服务暖人心,邻里“嵌”出一家亲

临夏州临夏市南龙镇滨河社区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作为政府主导的拆迁安置小区,这里居住着汉、回、东乡等8个民族共11500余人,“人在户不在”的流动人口多、人口结构复杂,却因细致服务拧成了一股绳。

“这红本本,是我们在城里扎根的底气。”社区东乡族居民马大姐捧着房产证,眼眶泛红。2021年,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文晨上任后发现,53户少数民族流动居民因房产证未办,面临孩子落户、上学难题。他牵头成立专项小组,20多天奔走于住建局、不动产中心和开发商之间,最终帮居民拿到盼望已久的房产证。从此,刘文晨养成记“民情账本”的习惯:谁家水管漏水、谁家就业遇困、谁家孩子上学有难题,他都一一记录并协调解决。

在滨河社区,“红石榴”成为民族团结的代名词。420平方米的“红石榴暖心驿站”内,沙发、空调、应急药箱、自助打印机一应俱全,既是居民的“避风港”,也是游客的“临时歇脚点”。社区与妇联合作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更显巧思:将见义勇为、邻里互助、民族团结等行为纳入积分,居民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互帮互助氛围愈发浓厚。

55岁的回族志愿者马苏德,常帮老人打扫卫生、维护社区环境,夏季旅游旺季时还会为游客递热水、介绍当地文化;62岁的汉族老党员祁德辉,通过社区活动结识少数民族朋友,家中花草成为共同话题,“现在婚丧嫁娶互相搭手,节日里还会互送油香”。

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保安族民众在制作民族美食麦穗包子,迎接游客。(资料图)高展 摄

社区的温暖离不开“健康守护”的助力。作为滨河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临夏州人民医院自2022年框架搭建以来,累计派出56名医护人员参与社区义诊,服务患者超7100人次,免费测血压血糖、提供健康咨询6700余次,并赠送价值2.8万余元的药品。医院还常与社区联合举办活动,笔墨香、美食香中混着欢声笑语,医护人员与各族居民的心越贴越近。

城乡携手:产业连民心,文化“织”就同心网

乡村振兴路上,民族团结是最坚实的力量。临夏州临夏县苗家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各族村民抱团发展现代农业。汉族袁雯与回族马奴散是几十年老邻居,共用一堵墙,“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孩子们从小一起玩到大。”马奴散说。

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州级传承人马乃比由的工坊里,常有汉族、撒拉族学徒拜师。“以前技艺不传外人,现在我觉得,各民族一起学,腰刀才能传得远、卖得好。”马乃比由说。据当地文旅部门透露,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传承人共46人,其中除保安族外,还有撒拉族2人、回族2人、汉族1人。当地正计划建设腰刀产业培育基地,让这门民族技艺成为共富纽带。

由多民族队员组成的甘肃临夏州篮球队在比赛中携手拼搏。(资料图)临夏州体育局供图

临夏市城南街道青年社区的“河州味道·临夏美食”街区,各族商户共同经营,游客在品尝手抓羊肉、甜麦子的同时,还能欣赏回族宴席曲、汉族秧歌;在积石山县,汉族老师教东乡族孩子唱儿歌,回族大姐帮藏族媳妇学做油香,“邻里一家亲”活动让陌生邻居变成亲人。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节庆则是最好的“见面礼”。临夏州每年开展“同心过佳节”活动985场次,“村BA”、秧歌会、花儿会等群众活动1.3万场次,让各族群众在共庆中增进情感交融。

目前,临夏州已打造提升互嵌社区、“红石榴”家园等53个品牌实体,“1355滨河一家亲”“融情三易·红石榴+”等特色样板遍地开花。从社区里的“健康守护”到乡村的“产业共富”,从文化活动的“情感交融”到跨区域的“协作共赢”,临夏州让各民族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将“团结”二字镌刻在河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