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集宁生态转型之路:从荒山到绿城的生态算力重构

时间:2025-11-04 16:54: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惠小东

【中新网乌兰察布11月4日电】题:集宁生态转型之路:从荒山到绿城的生态算力重构

记者 张林虎

清晨的白泉山,第一缕阳光穿透林间时,市民孙杰已完成5公里晨跑。这座被他称为'天然氧吧'的山体公园,曾是乱石遍布的荒山。十余年间,集宁通过生态修复工程,让'三山两河'重焕生机,构建起城景共生的生态体系。

集宁白泉山生态修复效果

石头山上的生态革命

地处阴山山脉南麓的集宁区,曾面临严峻生态挑战。白泉山因玄武岩地质特性,土壤遇水发热导致植被难以存活,与老虎山、卧龙山并称'城市伤疤'。园林工人丁磊回忆:'当时沟壑纵横,连杂草都难生长。'

2010年起,集宁启动系统性生态修复:通过打井引水解决水源问题,采用人工换土改良土壤,结合树穴覆膜、保水剂应用等科技手段。这套科学保活方案使苗木成活率达98%以上。如今的白泉山四季有景,山顶凤凰楼成为城市新地标,夜间灯光秀更成为网红打卡点。

'以前这山连野兔都少见,现在每天不来走两圈都不习惯。'在老虎山锻炼的岳福恩感慨道。同步改造的老虎山、卧龙山已建成健身步道,日均接待市民超2000人次。

集宁霸王河生态修复工程

母亲河的生态蝶变

华灯初上的霸王河公园,市民在花海中流连忘返。这条曾布满采石坑和垃圾的'母亲河',经过2010年启动的综合治理,已建成14公里湿地公园。集宁区农牧水利局副局长郭威介绍:'项目形成113万平方米水域面积,830万立方米蓄水量,沿河700米绿化带种植60种植被,总面积达650万平方米。'

生态修复带来多重效益:公园成为蓑羽鹤等珍稀物种栖息地,年调蓄洪水1200万立方米,区域小气候显著改善。2017年建立的三级河长制,确保每条河道都有专人守护。

集宁城市绿化全景

精细化养护的绿色密码

'三分种七分养'是集宁生态保持活力的关键。在满达西街,园林工人正用绿篱修剪机打造整齐的隔离带。这套'四季养护经'包含:春季轻剪促新芽,夏季控型保美观,秋季疏枝防积雪,冬季整形抗严寒。

针对32个'口袋公园',养护团队实施'一园一策':通过土壤检测仪精准调控酸碱度,采用滴灌+雾喷节水技术,使用生物药剂防治病虫害。技术员戴亚军表示:'每个公园都有专属养护档案,确保365天无死角管护。'

数据显示,集宁建成区绿地率达40.35%,绿化覆盖率42.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32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态格局,让这座塞外城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游客高伟评价:'集宁的生态治理堪称北方城市典范。'

从荒山披绿到河流焕新,从'种绿'到'养绿',集宁用生态算力重构了城市生命力。这场持续十余年的绿色革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提升了28万市民的幸福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