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鲐背医生与‘国家的孩子’:跨越半世纪的草原温情

时间:2025-11-05 03:35: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海峰

【中新网锡林郭勒10月30日电】题:鲐背之年的暖心羁绊:一名草原医生与‘国家的孩子’半世缘

作者:奥蓝 宝勒尔

93岁的姜永禄老人坐在窗前,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65年前,这位当时年仅28岁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医院院长,作为接运组领队从上海接回300多名孤儿,从此与这些孩子结下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

姜永禄老人

六天六夜:跨越1800公里的生命接力

1960年9月,刚参与完安徽孤儿医疗抢救工作的姜永禄,以牵头人身份带领16人接运小组奔赴上海。队伍中有医生、护士、保育员和物资会计,他们此行的使命是迎接被称作‘国家的孩子’的孤儿群体。

‘孩子们平均体重不到8公斤,7岁的孩子还没有5岁正常儿童高。’姜永禄回忆起初次见到孩子们的场景仍难掩心痛。在1800公里的返程列车上,这支临时组建的‘育儿团队’轮流抱着哭闹的孩子,用从上海保育员处现学的育儿技巧,在冰冷的地板上完成了6天6夜的守护。

‘怎么调整喂奶姿势让孩子舒服,如何一勺一勺喂饭才不会呛到,换尿布时怎样动作轻柔才不弄醒熟睡的孩子……’这些现在看来简单的护理动作,在当时却需要现学现用。列车长特意腾出餐车作为临时护理站,沿途车站也提前准备好热米汤和干净尿布。

国家的孩子接种疫苗

草原上的家:保育院与蒙古包的双重温暖

在接运队伍启程前,锡林郭勒盟已建成5处保育院。工作人员连夜赶制300套棉衣,牧民们自发捐赠羊皮袄,供销社将仅有的两箱苹果全部留给孩子们。当列车抵达时,保育员们捧着晒过太阳的柔软被褥,食堂里飘着特意熬煮的小米粥香。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所有好吃的都要先紧着孩子。’姜永禄记得,当奶粉断货时,牧民们排着队送来冻‘奶坨’,拒绝任何报酬:‘这是国家的孩子,奶子哪能要钱!’民政部门制定了严格的领养标准,工作人员定期回访,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蒙古包里获得新的家庭。

作为医疗负责人,姜永禄每次下乡都会带着相机绕道探望孩子们。他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交谈的样子,被定格在一张张泛黄照片里。‘这些照片是我和孩子们的牵挂纽带,’老人摩挲着相册说,‘也是生命中最温柔的音符。’

国家的孩子探望姜永禄

爱出者爱返:跨越甲子的亲情循环

如今66岁的王永生仍清晰记得火车上的场景:‘姜院长把最后一块饼干掰成两半,自己嚼着硬邦邦的馍馍。’这位当年体重仅5.8公斤的婴儿,如今像亲生儿子般照顾着姜永禄的生活起居。‘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该我照顾他了。’

每周三下午,居住在锡林浩特的‘国家的孩子’们都会相约来看望老人。他们帮着收拾屋子,陪老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回忆保育院里抢吃苹果酱的趣事。尽管姜永禄听力衰退,但总是静静坐着,用微笑回应这份跨越65年的牵挂。

‘当年在火车上我就发誓,要把孩子们平平安安带回草原。’老人抚摸着相册里孩子们的照片说,‘现在他们有的寻亲成功,在草原和南方都有了亲人,我从心里感到高兴。’窗外的阳光为老人镀上一层金边,这个承诺了半个多世纪的守护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