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警惕“先交钱后赚钱”兼职骗局:识别与防范指南

时间:2025-11-05 06:50:11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李岩

(作者:熊丙奇,教育研究学者)

近年来,“想赚钱先交钱”的兼职骗局正成为困扰年轻人的新型陷阱。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部分不法机构以提供兼职岗位为名,诱导求职者缴纳高额培训费或违约金,最终导致求职者不仅未能获得收入,反而背负沉重债务。这类骗局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其运作模式与法律风险值得深入剖析。

一、兼职骗局的“升级版”运作模式

与传统“培训贷”不同,当前骗局呈现三大特征:

  • 双轨盈利机制:机构通过培训费与违约金双向获利。若求职者完成培训,机构收取课程费用;若中途退出,则按合同收取高额违约金。
  • 金融工具滥用:引入第三方平台提供分期支付服务,将培训费转化为“教育分期贷款”,同时设立债务纠纷处理部门应对维权。
  • 专业化包装:从合同条款到话术设计均经过法律规避处理,甚至通过仲裁条款限制受害者司法救济途径。

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关键词“兼职培训”相关投诉已达13,900余条,涉及金额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暴露出问题的严重性。

二、法律定性困境与破解路径

当前维权难点在于:

  • 机构持有完整合同链,表面符合民事纠纷特征
  • 仲裁条款设置导致司法介入受阻
  • 受害者难以证明“高薪兼职”承诺的虚假性

破解关键在于穿透表象认定诈骗本质:

  1. 经营行为核查:调查机构实际业务范围与兼职岗位匹配度
  2. 承诺兑现率统计:要求机构提供兼职安排成功案例证明
  3. 招聘合规性审查
  4. 若机构掌握岗位却不公开招聘,涉嫌非法经营

公安、教育、网信部门需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虚假招聘、培训诈骗实施全链条打击。

三、求职者自我保护指南

防范此类骗局需牢记三原则:

  1. 零成本原则:正规兼职不应要求预先缴费,对“培训费”“保证金”保持警惕
  2. 证据留存原则:保存所有沟通记录、合同文本及付款凭证
  3. 多渠道验证原则: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机构资质,在社交平台搜索真实评价

面对日益隐蔽的诈骗手段,年轻人既要提升法律意识,也需推动监管部门建立兼职市场准入与动态监管制度。唯有多方协同,才能彻底铲除这类寄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