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当越野车在海拔4000米的盘山路上颠簸数小时后,一片银装素裹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工布江达县娘蒲乡梅花鹿养殖基地里,数十只毛色斑斓的梅花鹿正悠闲地啃食着沾满霜雪的草料,远处雪山与近处牧舍构成动静相宜的生态图景。这个西藏首个规模化高原生态养鹿基地,正以独特的产业模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位于林芝市东北部的娘蒲乡,全乡1200平方公里土地中65%为天然草场,纵横交错的河流滋养着黄芪、红景天等200余种中草药。这种高寒缺氧的环境曾被视为发展桎梏,如今却成为梅花鹿养殖的天然优势。2023年引入的380余只梅花鹿,在仿野生环境中自由生长,其鹿茸、茸血等产品在纯净生态标签加持下,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占据西藏鹿类养殖市场的六成份额。
养殖基地技术主管刘延宇展示着刚采集的鹿茸:"这些鹿每天食用含中草药的天然草料,我们采用低温冻干技术加工,最大程度保留活性成分。"据介绍,基地已形成从繁育到加工的完整体系,年产鹿系列产品2000余斤,产品通过冷链物流直供内地高端市场。
22岁的格桑卓姆每天清晨都会穿着白色工作服进入养殖区,这位西藏农牧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如今已是基地的技术骨干。"以前村里年轻人都要外出打工,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运用专业知识。"她的经历折射出娘蒲乡"产业留人"的战略成效。
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定制"模式,基地已培养本地大学生技术员2名、专业饲养员3名。更创新设立"牧民实训岗",让30余名农牧民掌握鹿舍消毒、饲料配比等技能。2024年数据显示,本地员工占比达75%,月均收入4500元,较传统放牧增收2.3倍。
在养殖基地的分红大会上,加兴村村民其美扎西领到了8600元产业分红。这种转变源于创新的"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村民以草场入股享受保底分红,参与养殖获取劳务报酬,产品加工环节再获增值收益。2024年基地累计发放工资16万元,采购本地饲料20吨,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超10万元。
"我们建立了动态利益调节机制。"刘延宇指着墙上的收益分配图解释,当鹿茸市场价上涨时,企业会主动提高原料收购价;遇到市场波动时,则通过深加工产品保障农户收益。这种风险共担模式使养殖户年均增收1.2万元,基地复购率达92%。
在产品展示厅,冻干鹿心粉、鹿角帽粉等12种深加工产品整齐陈列。这些标注着"藏地天鹿"商标的产品,通过与辽宁神鹿集团等企业合作研发,已形成9大系列产品线。"我们特别突出高原纯净和中草药食源两大卖点。"市场总监介绍,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梅花鹿的养殖环境、饲料配方等信息。
目前,基地已与12家电商平台达成合作,线上销售额占比达45%。2025年计划建设的鹿文化体验馆,将融合藏医药文化展示、鹿产品DIY工坊等业态,预计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服务业发展。
站在观景台上俯瞰,梅花鹿群在雪原上勾勒出灵动的剪影。这个曾经闭塞的高寒牧区,正通过特色养殖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正如娘蒲乡党委书记所言:"当传统牧业插上科技翅膀,雪域高原同样能孕育出世界级的生态产业。"(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眉笑 周晴晴 姚浩然 实习记者/张艺彤)